-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华书院与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doc
英华书院与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英华书院与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1813年7月的一天,伦敦布道会的年轻传教士米怜带着新婚的妻子漂洋过海来到澳门,协助早在1807年9月就已奉命到中国的马礼逊开展对华传教事业。此时的马礼逊虽然熟识中文典籍、精通中国官话和粤语,但布道工作却颇费周折,局面难以突破,米怜夫妇的到来,使得一心要建立对华传教基地的马礼逊看到了希望。他们辗转于南洋群岛,四处寻访适宜传教之地,最终选择落脚在马六甲,编印书报,设馆授徒。新闻史的研究表明:在马六甲印刷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近代化中文报刊,也就是说,中文近代报刊的历史、中国土地上近代报刊的历史,是由几个外国人揭开序幕的。①如今,当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那些具有浓厚宗教意味的刊物时,历史的主体往往就模糊了,而合法的叙事必须进行,为开拓对华传教事业而创建的英华书院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创建英华书院之缘由
马礼逊和米怜要在中国传教,面临的首要难题是清朝政府的闭关禁教政策。清朝政府对外人在华活动严格限制,雍正年间的上谕就规定各省西人,除应到京效力者外,余俱安置澳门,②并且严密监视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范围。嘉庆十六年严定《西洋人传教治罪专条》,更是对中国境内外国人的传教活动明令禁止,西洋人有私自刊刻经卷,倡立讲会,蛊惑多人及旗民人等向西洋人转为传习,并私立名号煽惑及众,确有实据,为首者意当定为绞决;其传教煽惑而无名号者,着定为绞候;其仅止听从入教不知悔改者,发往黑龙江给索伦达呼尔为奴,旗人销去旗档。③其次,作为新教传教士的马礼逊和米怜还要面临来自天主教的阻碍。葡萄牙殖民者将天主教视为国教,把澳门当做天主教的势力范围,不容新教染指,对新教采取的是抵制政策。地理位置优越的马六甲,拥有大量华侨,距离中国较近,殖民当局支持新教传播,自然而然成了新教传教士们建立根据地的上上之选。
1815年4月17日,还是晚春时节,米怜携夫人和几名雇员从广州出发,经过35天的颠簸后抵达马六甲。8月5日,宗教月刊《察世俗》问世,就在同一天,以中国人为对象的免费学校立义馆也顺利开校。随着传教工作的陆续展开和深入,米怜肩上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他迫切期望有这样一所学校不仅培养华人懂得英文,而且也培养优秀传教士懂得中文提供团队支持。显然,仅仅招收华裔男童的立义馆是不能满足米怜真正的愿望的,它只不过是一所简陋的过渡性学校而已。
其实,早在1812年致伦敦布道会财务总管和秘书的信中,马礼逊就提出要在马六甲建立一所学院,以便培养海外传教士,他写道:我希望我们在马六甲有所学院,为恒河外方的各国培养欧洲及本地的传教士。④米怜的境况更加坚定了马礼逊的这一构想。1815年10月,马礼逊向社会公布了《致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仁慈的基督徒:关于通过自愿募捐在东印度的马六甲建立一所英国的和中国的学院的提议》,其中第一条明确地指出了建立学院的直接的目标是促进英国和使用中文的各国间友好的文学交流,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一个愿望:在上帝福佑下,借助本学院,将理性和启示之光,以和平方式逐渐地照向亚洲的东部尽头和太阳升起处的那些岛屿,⑤其余各条涉及学院管理、招生和批准诸事项。随后,各类捐献纷至沓来。
1818年11月11日,英华书院举行奠基礼,驻马六甲英军司令法夸尔上校主持仪式,当地官吏士绅均应邀参加。书院接管原立义馆之学童,并于1820年建成后正式招生。
英华书院办学状况分析
英华书院滨海而建,除了常设和外设的教学机构及设施外,还有中文印刷所和英文印刷所。人员从院长到教师,包括随员、学生以及刻版工、写字匠、装订工、木匠和园丁,一应俱全。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1843年书院整体迁港,并于1844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年停办。下面是英华书院作为一所教育机构的基本状况:
办学宗旨。米怜在《英华书院计划书》里明确宣布,本院之设立,以交互教育中西文学,及传播基督教理为宗旨。一则造就欧人学习中国语言及中国文字;二则举凡恒河外方各族其就读于中文科者,皆能以英语接受西欧文学及科学之造就。本院各项课程之设计,均本以和平传播基督教及东方一般文化之原则,冀以达致有效影响为目的。⑥总而言之,英华书院的办学宗旨,一为传播宗教,二为传播科学文化。
教学内容。在《英华书院计划书》里,同时也规定了学生必修的科目,欧籍学生必须授予中国语文,唯各生得按其意愿在宗教、文字、经济诸科上有所选择;本土学生必须以英国语文授以地理、历史、数学,及有关学术与科学之各项科目。如属时间许可,亦将授以伦理哲学、基督教神学及马来文等。⑦总体来说,英华书院的教学内容体系从属并服务于传教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语言文化,主要学习《幼学琼林》、《四书》、《三字经》等传统蒙学典籍,有时也请人教授闽方言和粤方言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