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
诗词与书法
——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
艺术是相通的,无论诗词或是书法,绘画或是音乐,在艺术家的眼中,它们虽给人视觉或听觉、色彩或旋律的不同感受,但对于欣赏者的心灵震撼,却都是源于同样的对美的认同。在艺术追求中,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推崇这样的相通之“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善于从不同的艺术种类吸取美的灵感”。草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而得草书之神
有人说,中华书法艺术就是单色点画构成的图画,是线条流淌出的无声音乐。碧泉先生正是用此诗探讨书法之所以“单色画图宏,无声曲韵浓”的原因,借以阐述他对书法用笔的领悟。笔法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功,如果没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和娴熟的运笔技巧,就不可能运用粗细、浓淡、强弱不同的线条来表现出协调的色彩和情调,挥洒出圆活妍润的神采。因此,诗人说:“酣畅淋漓书物象,精妙处、用中锋。”前人所说的“戈戟铦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其精妙之处关键在于用笔,尤其是“笔笔中锋”的笔法。下阕诗人用写实的方法详细介绍了用笔的动作要领——“指实掌心空,肘垂肩膀松。笔稳操、运腕从容。”其实,这也是他持之以恒习练的正确笔法,正因为这样严格的练习,他的书法作品才使方家常称道“中锋行笔,圆满可观”。倘若读者以此感觉此词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字,那就错了,全词最为精妙传神的“诗眼”是末尾两句——“凝静深思佳境入,与太极、略相同。”凝神静气,渐入佳境,这种微妙的感觉似与太极拳相同。读之平和自然,然形似乎?神似乎?似太极?似诗词?瞑目而思,才感到但凡传统文化,无论太极、书法、诗词抑或其他,均是“形略同而神相通”。——这正是诗人要表达的“道者一”的哲理意境。
韵律
林语堂先生曾说:“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无论是音乐的节奏旋律,还是小说的跌宕起伏;无论是书法的短长疏密,还是诗词的张弛有度。其中都蕴含着一种节奏与韵律的美感,使人陶醉其中。看张旭的狂草,这种感觉尤盛。让心意随着墨迹而行,时而疾行如流水行云,时而回锋如悬崖勒马;时而张扬如长锋出鞘,时而收敛如锥勒石,在那一张一弛、一疾一缓中带给人一种如醉如痴的心灵感受,这就是韵律的美。
诗词也一样,尤其是长短句的词,形式上有着长短疏密的句式,也有着抑扬顿挫的平仄;内容上有着起承转合的意趣,更有着诗外留音的意境……无一不流淌着韵律的美。
鹊 桥 仙
观赏书法
有形书法,
无声音乐,
点画传神笔意。
淡浓疾涩总相宜,
功力够、润圆通体。
白云出岫,
凤凰展翅,
寓在静形动势。
淋漓酣畅色丰盈,
和谐曲、韵生笔底。
这是一首观赏书法的小令,讲述了碧泉先生读帖的体会。其中不仅表达了书法与音乐相通的和谐韵律之感,也明确地指出了产生这种韵律感的原因——“淡浓疾涩总相宜”、“寓在静形动势”。正是淡与浓、疾与涩、静与动的变化,形成了书法的韵律美。而在这首描写书法的诗词中,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已经自然地将这种体会融入了诗词。章法上,有“有形书法,无声音乐”的咏叹之宏,也有“点画传神笔意”的阐释之微;句法上,有“淡浓疾涩总相宜”的一字一意之密,也有“功力够、润圆通体”的断句之疏;虚实上,有“白云出岫,凤凰展翅”的比喻之虚,也有“寓在静形动势”的说理之实;形意上,有“淋漓酣畅色丰盈”的色彩之形,也有“和谐曲、韵生笔底”的和韵之思。正是这些宏与微,疏与密、虚与实、形与意,无形中形成了诗词自身的韵律美感,令读者读起来感到自然畅快,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读罢不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诗人只是在讲述书法与音乐的共性吗?诗词本身不也正如诗人所讲的“淡浓疾涩总相宜”吗?也许,这才是诗人的弦外之音吧!
有人说:“书法是作者心灵的律动。”此言不虚。曾有人试图从书法的点画结构、干潮虚实、进退快慢中希望通过量或质的分析明白其韵律产生的原因,但都失败了。也许如同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这承载了太多文化因子的千年国粹,已远非单纯的视觉感受那么简单。
蔡邕在其所著《九势》中写道:“书夫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可见书法的韵律源于一种自然和谐、阴阳互济的变化。就像音乐,高亢与沉吟、急促与舒缓,给人一种呼吸的感觉,自然畅快。倘若只快不慢,或只亢不低,则让人感觉呼吸困难,成为“断气”音乐。同样,书法若如此,也就失去了韵律感,不再是心灵的律动,而是没有生气的“字”了。因此,要想明白书法的韵律,就必须用心去聆听,在书法线条的流转中感受作者心灵的呼吸,倾听作者心灵的歌唱。
阴阳变化的韵律感,对于长期练习、揣摩书法的碧泉先生来说,必是深有体会。他也将这种体会糅合进诗词创作中,以追求诗词中那种“自然畅快”的韵律感。
沁 园 春
湛江港
良港天生,
背负西南,
吞吐五洲。
看水深浪静,
迷津舸舰;
潮平岸阔,
戏水海鸥。
旭日登楼,
顺流望去,
浪比天高飞疾舟。
沿岸走,
顾长廊蝶恋,
春驻枝头。
未来在海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