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隋唐讲述
第八章 隋唐政治制度
从杨坚建立隋朝,到杨广被绞死,隋朝仅存在37年。这个短命的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在政治、经济、法律、兵制等方面,整顿和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对隋唐以后各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三省制
(一)隋代三省制
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同为宰相。
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厘革前制,由是确立了以三省长贰为宰相,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政的三省辅政制度。
1.尚书省
隋代尚书省地位很高,掌管全国政务,尚书省的总官署名叫尚书都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1人,总领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开皇三年改刑部)、度支(开皇三年改民部)、工部等六部。尚书令位尊权重,一般不授人,所以尚书省的长官实际上是左右仆射。
2.内史省
内史省即中书省,为中枢的制令机关,专司起草皇帝诏令。隋初置监令各1人,后来废监,置中书令1人。隋代为避文帝父亲杨忠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中书令为内史令。内史省的属官还有舍人8人,掌起草制令,通事舍人16人,掌宣奏。
3.门下省
门下省在隋初是侍奉谏议机关,掌审查政令及封驳诸事。其长官有纳言2人,侍奉内廷,以备皇帝之顾问;次官有给事黄门侍郎4人,负责纠正奏章之得失;此外,还有录事、通事、令史各6人。
隋初还有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4人,谏议大夫7人,都是谏官,炀帝生性不喜人谏,所以谏官全被罢废。
隋代三省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由之前的独相制向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唐代继承了隋代制度,继续完善和发展了三省制。
(二)唐代的三省分立及政事堂制度
1.三省分立制
唐承隋制,只不过恢复了三省的传统名称。唐代三省制分工细密:中书省制定政策,草拟诏敕;门下省审核复奏;尚书省颁发执行。这一机制使传统的相权一分为三,更加有利于皇权的集中。
(1)中书省。唐代中书省的职责是参议表章、草拟诏敕及玺书册命等。以中书令2人为长官,又以中书侍郎2人为副长官。主要的属官有中书舍人6人、右散骑常侍2人、右谏议大夫4人、右补阙2人、右拾遗2人、起居舍人2人和通事舍人16人。此外还有主书处、集贤殿书院和使馆3个下属机构。
(2)门下省。唐代门下省的职责是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以侍中2人为长官,又以黄门侍郎2人为副长官。主要的属官有给事中4人、左散骑常侍2人、左谏议大夫4人、左补阙2人、左拾遗2人、门下录事4人。此外还有起居郎、城门郎、宝符郎、弘文馆4个下属机构。
(3)尚书省。唐代尚书省的职责是“事无不总”,是全国行政事务的总汇机构。以尚书令为长官,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唐代不再授人,又以左右仆射为副长官。主要属官有尚书左右丞各1人,左右司郎中各1人,左右司员外郎各1人。
2.唐代政事堂制度
唐代宰相议政的地方称为政事堂,所以,唐代前期的宰相决策会议又称为政事堂会议。唐王朝之所以要设立这样一个决策机构,是因为中书、门下分掌出令和封驳。没有一个协调机构,容易造成各持己见,争执不休,或者互相依违,知错不改,都会对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唐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首脑,就在一起议政决策,形成了政事堂会议制度。
唐玄宗开元以前,宰相例为兼职,作为政事堂会议秘书的中书舍人,也同样兼有其他职务,所以政事堂仅仅是一个临时会议场所。
在政事堂其后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要改革:(1)武则天执政之初,中书令裴炎把政事堂由门下省迁往中书省;(2)玄宗开元时,宰相姚崇和张说将政事堂会议改名为中书门下会议,并先后剥夺中书舍人的宰相会议秘书职权,而在政事堂后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作为宰相会议新的秘书机构。至此,政事堂已从议政之所变成宰相机关了。
参加政事堂议政的起初是三省长官,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任用一些资历较浅而又得到皇帝信任的官员,以特别名义和头衔给他们参政的机会,这就是“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参议得失”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官衔。最初,这种职衔临时性质较为显著,玄宗时逐渐固定下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三品”成为宰相的正式称呼,以至于凡带有此二衔者皆为宰相,即使是素享“真宰相”的中书令、侍中也必带此衔,而不加此衔者,即使是尚书仆射,也会最终被挤出宰相行列。
二、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确立之后,尚书省“事无不总” ,成为最高中央行政机关,下设吏部、礼部、兵部、户部(隋为度支)、刑部(隋为都官)、工部作为具体办事机构。
(一)吏部
隋唐时期,吏部成为六部之首。
武则天时代,吏部曾改称“天官”,天宝十二年(753年)改称“文部”,持续时间均较短暂。
吏部设最高长官——吏部尚书1人,各朝品阶略有不同,如唐朝吏部尚书为正三品。其他各部长官品阶亦同。
从总体趋势看六部尚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呈上升态势。吏部尚书全面负责国家官员的选拔、任免、考核、升降、封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