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时期川剧聊斋戏的创新发展.doc
新时期川剧聊斋戏的创新发展
新时期川剧聊斋戏的创新发展
摘要:《聊斋志异》由小说改编为戏曲,开辟了《聊斋志异》民间传播的一条重要渠道。在中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川剧以拥有130余出聊斋戏剧目和丰富的表演形式而著称于戏曲界。改革开放以来,大量重新改编、创作的聊斋戏剧目上演于川剧舞台,在剧作样式、文化内涵、演剧形态、表演技艺诸方面都有所创新发展。既丰富了川剧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为作为古典小说的《聊斋志异》注入了时代的生命力。
关键词:川剧聊斋戏;演进趋势;创新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3 《打红台》、《碧波红莲》、《一只鞋》、《耐冬花》等一直盛演于舞台。1964年起,受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文化主管部门大力提倡编演现代戏,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的传统戏亦相继停演。接踵而至的10年文革,包括聊斋戏在内的传统剧目几乎遭遇灭顶之灾。直至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传统戏曲重见天日,大批聊斋戏得以重返舞台。
二、改革开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978年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因外事访问回国途经家乡四川,提出要看川剧,由此川剧传统戏开始恢复演出。在这一阶段,许多被撤销的川剧团先后恢复了建制,传统戏的演出一度出现了火爆局面。从《四川省1980年川剧上演剧目统计》中可以看到,这一年,四川各地剧团共演出大幕戏411个,其中传统戏356个,新编历史戏29个,现代戏26个;上演折子戏及小戏417个,其中传统戏359个,新编历史小戏34个,现代戏24个。从以上共计828个剧目来看,715个传统剧目占上演剧目的绝大部分。其中,计有聊斋戏剧目25个:《投庄遇美》、《胭脂》、《胭脂虎》、《飞云剑》、《三返魂》、《打令牌》、《群仙会》、《仙人岛》、《打红台》、《碧波红莲》、《群花浮海》、《古岛奇花》、《青梅配》、《青梅赠钗》、《画皮》、《拿虎》、《墙头记》、《洞庭配》、《痴儿配》、《菱角配》、《阿秀》、《金串珠》、《双魂报》、《绿娥配》、《一只鞋》(不同地区分别演出同一剧目未作重复计算)。实际上这个统计并不完全,如像当时的万县、涪陵等地区剧团以及相当部分县剧团都没有进入统计。根据其它一些文字资料记载,这一时期演出的传统聊斋戏剧目还有《封三娘》、《峰翠山》、《活捉石怀玉》、《奔途》、《夕阳楼》、《琴筝缘》、《花姑子》等。共计川剧聊斋戏演出剧目已达到30余个,几乎都是传统剧目。
这些剧目的演出地域涉及成都、重庆、绵阳、乐山以及全省20多个县市。从个体剧团的演出场次来看,其中《阿绣》在江津县演出37场,《打红台》在绵阳演出23场,《碧波红莲》在重庆演出25场,《双魂报》在威远县演出21场,《一只鞋》、《胭脂虎》、《飞云剑》、《三返魂》等剧目演出都在10场以上。如以各剧团分别上演的累积场次计算,许多剧目的演出都在100场以上。除了个别经过整理加工的剧目外,大部分剧目属于恢复性演出,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基本上保持着五、六十年代的面貌,但仍然受到观众欢迎。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针对当时戏曲舞台的演出状况,文化主管部门重申了三并举的剧目方针,倡导传统戏、新编古装戏、现代戏同步发展。通过三并举剧目政策的贯彻执行,文化管理部门加强了对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大力提倡新编古装剧、现代戏的创作。由于舞台演出的需求,取之不尽的聊斋题材重新成为剧作家关注的重点,如陈朝正整理改编、重庆江北川剧团演出《封三娘》;萧余云编剧、成都市川剧院演出的《狐女》;谢平安编剧、乐山市川剧团演出《仇大娘》;李世宗编剧、洪雅县川剧团演出《一指媒》等等。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1980年由倪国桢先生创作的《井尸案》。
198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出了振兴川剧的号召,对川剧实行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方针,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在振兴川剧的进程中,四川省各级川剧团从业人员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在各类调演活动中推出的新编剧目或整理改编传统剧目达数百个之多,聊斋戏的创作及整理改编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其中如倪国桢创作、重庆市川剧院演出《古琴案》,申咏泉整理改编、江津川剧团演出的《阿绣》,徐公堤改编、成都市川剧院演出的《狐仙恨》,胡金成改编、四川省川剧院演出的《拿虎》,张中学改编、四川省川剧院演出的《聂小倩》,陈国礼改编、四川省川剧学校演出的《碧波红莲》,王慧清创作的《晚霞》、席明真改编的《沧海明珠》,钟曦改编的《墙头上的老鳏》,以及新编剧目《狐女》、《狸奴》、《侠女》等。除了一批传统剧目经过加工整理继续在各地广泛演出之外,经过新编或整理改编的剧目如大幕戏《古琴案》、《聂小倩》、《碧波红莲》,折子戏《狐仙恨》、《三娘教子》、《龙宫会》、《奔途》等也参加了各种调演或比赛演出。总之,古老的聊斋故事在20世纪后期四川省振兴川剧的进程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