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础篇:文言虚词〔一〕基础篇:文言虚词〔一〕基础篇:文言虚词〔一〕
年级 高二 学科 语文 编稿老师 盛鲁杰 课程标题 阅读篇:文言虚词(一) 一校 黄楠 二校 林卉 审核 马加蕊
1. 文言文虚词是高考必考的内容,所占分值约为3分。
2. 虚词是文言文与现代文区别最大的地方,
3. 对于文言文虚词的学习要集中识记。
4. 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难点。
知识精讲:
高考会考到的虚词有18个,本讲先讲其中的5个。
之
(一)用作代词,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2.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作“均”的宾语。)
(二)用作助词,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结构助词,常作为定语的标志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 结构助词,常作为补语的标志词。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例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词。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4.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例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
(一)用作代词,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的修饰语),应译为“他”“它”,其后不能加“的”。例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3. 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不同可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句意不同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时,可译为“如果”;表选择时,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例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回收站的《选定位置的设置》不可选的解决办法.doc
- 团购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doc
- 团队拓展训练游戏大全〔附图〕.doc
- 园林工程和技术初级20130529.doc
- 团队游玩须知〔北京团队〕.docx
-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高职〕.doc
- 同音字看拼音写词语练习〔三〕.doc
- 因为爱情盘点近代文人们的《北京爱情故事》.doc
- 园林现场图纸会审纪要〔园林景观专业〕.doc
- 园林建筑设计〔终稿〕.doc
- 2025年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报告.docx
- 2025年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社区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前瞻.docx
- 2025年乡村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报告.docx
- 工业互联网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安全防护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报告.docx
- 2025年乡村旅游市场细分与差异化发展策略报告.docx
- 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引进与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乡村旅游旅游服务质量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ocx
- 2025年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旅游产业布局与区域协同发展报告.docx
- 2025年乡村旅游民宿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docx
- 高速公路智能化建设对交通安全水平提升影响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