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导学案高祖本纪〔教师版〕
《高祖本纪》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课时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加以塑造的?
:
归纳整理文中的实词,并解释其义。1.大泽之陂(水边、堤岸)2.已而有身(不久)
3.高祖每酤留饮(买酒)4.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
5.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6.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债务)
7.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8.高祖常繇咸阳(同“徭”,服役)
9.大丈夫当如此也(像这样,古今异义)10.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
11.坐之堂下(使……坐。使动用法)12.无所诎(同“屈”,理亏)
13.公始常欲奇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
特殊句式1.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2.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3.高祖常繇咸阳4.迎之门5.引入坐6.吕公女乃吕后也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
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第一阶段: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
第三阶段:刘邦称帝。
第三部分:(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
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
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
“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对于阻止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
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
第三课时
一、检查文言常识
1.沛公引兵西(向西进发???? 名作动)2.西过高阳(向西???? 名作状)
3.可四千余人(大约)4.昌邑未拔(被攻占)
5.降章邯(使……投降,使动用法)6.诸所过毋得掠卤(同“掠掳”)
7.秦军解(同“懈”)8.系颈以组(丝带)
9.还军霸上(驻军,名作动)10.先入关者王之(使……为王)
1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的原因)
特殊句式1.遇彭越昌邑2.昌邑未拔3.与偕攻开封4.代为上将军5.啖以利6.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7.系颈以组8.降轵道旁9.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1.今则来(如果)2.无内诸侯群(同“毋纳”)
3.沛公然其计(认为……对)4.令项伯欲活张良(使……活)
5.沛公从百余骑(使……从)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同“佯”)
7.实不用其命(服从)8.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区域,古今异义)
9.不如决策东乡(同“向”)10.深堑而守之(挖壕沟,名作动)特殊句式1.项羽乃号为雍王2.欲以求封3.怀王者,吾家项羽所立耳4.何以得主约5.是迁也6.与项羽决胜垓下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文中刘邦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垓下之战刘邦为何能取胜?
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1.空言虚语,非能守也(把守、把持)2.臣等以死守之(坚持)
3.有功者害之(嫉恨)4.连百万之军(统率)
5.高祖欲长都洛阳(定都,名作动)6.高祖是日驾(乘车出发)
特殊句式1.空言虚语,非能守也2.高祖置酒洛阳南宫3.此所以失天下也4.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最后一部分写了哪些情节?
未央宫里,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说明什么?
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
1谈谈《史记》“其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