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洋地质总结精要
名词解释:
重力流:海洋中,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砂并呈悬浮状态搬运的高密度底流
等深流:在相对较深水环境中由地球旋转而产生的温盐环流
新仙女木事件:11-12ka短暂的气候变冷事件,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过渡的急剧升温过程中,最后一次快速降温变冷事件
D-O事件:末次冰期内发生的一系列千年级,快速的,大幅度的冷暖变化事件
Heinrich事件:末次冰期沉积物岩芯中有数层粗颗粒含量增多,有孔虫急剧减少的沉积物,这些时间跨度为百年或千年的气候快速波动。
Bond旋回:H事件与YD事件有密切联系,每一个H事件之后都会伴随温度的上升,预示下一个D-O事件旋回的到来,这种较长周期的气候变化。
问答题:
洋底地形:
太平洋:1.东部太平洋海隆
2.东北部大型横向断裂带
3.中部的大洋盆地区。
4.西部的岛弧——海沟——边缘海区
印度洋:
1.呈倒置Y形的洋中脊系统。
2.有多条南北向及南南西北北东向的海岭和海底高原。
3.大洋范围内散布着具有陆壳性质的大陆岛和微型大陆。
4.具有大型深海扇
5.真正的海沟只有大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
二.洋壳结构:枕状玄武岩 玄武岩墙 辉长岩 橄榄岩
三.岩石圈:
50-100km地壳+上地幔 低速层以上的高速层
参与板块运动的刚性快体
洋中脊结构:
洋中脊特征:
1.有中央裂谷
2.洋中脊是产生大洋板块增生与分离的策源地,是板块的边界
3. 洋中脊扩展速率不同并造成形态不同
4. 洋中脊被一系列与轴线垂直或斜交的大断裂所错开
5.洋中脊为平移断层
6. 洋中脊上存在浅源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
7. 洋中脊热流值高
8. 磁异常条带与洋中脊平行并以洋中脊作为对称轴
对比平移断层与转换断层:
平移断层两段中脊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但是转换断层两段中脊之间的距离却未必增大。
平移断层的错动是沿整条断裂线发生的,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这两段中脊轴之间
转换断层两中脊的错动方向,恰好与平移断层中脊错开的方向相反
现代海底热液系统的研究意义:
1.成矿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2.生物基因资源的宝库
3.生命的可能发源地
4.深部生物圈的窗口
5.生物地质作用耦合体
三十年来取得的重大科学进展 :
1.找到了洋壳热平衡推测的热损失,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热循环的研究
2.发现了不同扩张速率洋中脊之间洋壳结构的巨大差异,给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
3.建立了海底热液循环多金属硫化物的基本成矿模式,给矿床学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4.发现了基于化能合成黑暗食物链的存在,深化了深部生物圈的研究
5.生物地理学之谜
6.生命起源假说
离散型大陆边缘的特征:
1.重力和地磁异常:边缘效应:洋壳与陆壳的过渡;地磁低缓异常带
磁寂带;东岸地磁异常
2. 构造变形特征:拉张作用形成纵向高角度正断裂和犁形断裂
同生断层.大型横向构造发育;东西分带南北分块
3.大陆地壳厚度减薄
离散型大陆张裂过程:
1.裂谷的扩张 红海:大洋裂谷的初期阶段 (地幔柱上涌,导致大陆岩石圈发生穹形隆起并拉张,形成主动型裂谷)
2. 穹窿状隆起的形成
3. 裂谷带的形成
4. 海底扩张开始
5. 离散边缘带的沉积作用阶段
被动大陆边缘的三种类型(据COSOD II, 1987)
火山型被动边缘2.非火山型被动边缘3.张裂转换型边缘
离散边缘的构造原因:
通过断裂运动形成裂谷带
板块冷却引起的沉降
地壳减薄
沉积物负荷引起的沉降
聚敛型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岛弧-海沟系,山弧-海沟系
浅源:0-70km 中源:70-300km 深源:300-700km
板块俯冲示意图:
俯冲构造作用的实质:
1.海洋岩石圈板块的俯冲
2.俯冲带根据近似的深源地震面来确定
3.俯冲带是具有一定厚度的海洋底岩石圈的一部分
板块俯冲带—深源地震发生的唯一场所
俯冲构造带示意图:
俯冲工厂:
原料:俯冲的大洋板块,包括海底沉积物、火成岩洋壳和岩石圈地幔部分
工艺:脱水、变质和熔融等过程
产品:弧前区逸出的流体、气体及蛇纹岩底辟,从弧与弧后区喷出的岩浆,以及生成的矿床和建造的陆壳物质
核心问题: 俯冲再循环 (来自陆地、大气圈、水圈和地幔的物质,通过俯冲工厂的运作再循环返回陆地、大气圈、水圈和地幔)
研究意义:有助于理解有关灾害的形成机制和背景;助于理解俯冲带上方形成富含金、银的热液矿床形成机制;再循环研究可以为追踪地球环境变迁提供重要背景资料;俯冲再循环驱使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之间大规模的相互作用。俯冲工厂是地球上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地幔之间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场所,是这些圈层之间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焦点地区
弧后盆地的基本特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