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语言表达生、准确、鲜明)范例.ppt

2016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语言表达生、准确、鲜明)范例.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2)排比的作用。 加强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反复 (1)反复的特点。 为了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情感,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2)反复的作用。 ①常用于说理文章,起强调作用。 ②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③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④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8.设问 (1)设问的特点。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设问是无疑而问,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 (2)设问的作用。 设问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它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修辞手法。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作标题,这种标题能够起到吸引读者注意力、启发读者思索,更好地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设问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这种修辞手法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至于在长一点的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波澜起伏,在关键的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9.反问 (1)反问的特点。 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2)反问的作用。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使语句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准确”题的解题方法 考查语言运用表达的“准确”,主要表现在词语运用上。解题时要注意词语运用是否符合情境、事理、场合、心理、程度、对象等。 1.情境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用“推”合适,还是用“敲”合适呢?如果在白天,与李关系亲则“推”,关系疏则“敲”,而当时是在半夜里(连鸟都在树上的窝里睡着了),李凝又是幽居,因此“敲”门更符合情境。 2.事理 如“今日洞庭,诗意盎然,彩笔难绘,简直是一个用珍珠砌成的崭新世界!”其中的“砌”用得不准确。“砌”是层层垒起之意,用颗粒状的珍珠来“砌成”,不大可能。可把“砌”换作“缀”,它有连缀组合和装扮的意思,可形象地描绘出洞庭的新气象。 3.场合 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口语和书面语的转化,复述或转述的重点的转化,要注意转述时间、场合、对象等具体情况。 4.心理 能准确表达褒贬感情,准确表达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更”字用得很准确,写出了诗人越走近家乡越是担心家里已发生变故的惶恐心理。 5.程度 如“有一个贝壳迷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收集到几千种远东出产的贝壳。”中“收集”用得不准确。“花了几十年的心血”,找寻的程度应该很高,所以用“搜集”更准确。 6.对象 如“随身携带精美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宰杀、解剖”用得不准,因为宰杀、解剖的只能是牛羊,而不是牛羊的肉。 此外,还要注意用词的规范、语序的合理、句子的完整等。 【例1】 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表述有不妥之处。请推敲一下,提出3点修改意见。 ①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②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③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④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⑤苍松翠柏环抱着它,⑥霞光丽日辉映着它,⑦青山绿水依傍着它。⑧去年连战先生曾来这里拜谒,⑨表达了对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⑩现在,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瞻仰中山先生的陵寝,?重温先生的教诲吧! 解析:此题语段的对象是中学生,①处“先生们,女士们”的称呼不合情理,与对象身份不合。⑤⑥⑦三处语序不当,“苍松翠柏”“青山绿水”两句应放在一起才更符合观察顺序。⑩处“故地重游”与第一句的“第一次”矛盾。 答案:(1)①处改为“朋友们”或“同学们”。(2)⑦处与⑥处对调,或⑥处与⑤处对调。(3)⑩处删去“故地重游”,或将其改换为合适的词语。 【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那么,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