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之後的萨提尔模式对话练习及应用.doc

工作坊之後的萨提尔模式对话练习及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作坊之後的萨提尔模式对话练习及应用

工作坊之後的薩提爾模式對話今晚朋友來家裡練習薩提爾模式的對話,六個人分為兩組,每組有一位傾訴者、一位引導者、一位觀察者。各自練習一回後,三個人先互相分享剛才對話的觀察,最後六個人再一起回饋練習的心得。距離上次的研習約莫半個月的時間,自己的言行大半回到過往的慣性,經過今晚2小時的對話及回饋,似乎拾回當初的體會及感悟。練習,是必要的。 開學前在「薩提爾培訓坊」中,與我同組的菊君,忠實地擔任觀察者的角色,詳實速記身為引導者的我,與傾訴者的建正之間的對話。 獲益於菊君的回饋,今晚我擔任觀察者,也努力記錄引導者中中,以及傾訴者元忠之間的對話。 過程中,體驗到「記錄」對於自己的影響,超乎想像。 記錄時,可以幫助自己: 1.釐清傾訴者與引導者的對話脈絡。 2.覺察自己對於傾訴者的同理狀態。 3.覺察自己與引導者切入點的異同。 4.後設思考自己、他人與情境之間的關係。 5.發覺對話中細節的重要性。 6.更重要的是在回饋時,協助傾訴者與引導者掌握對話的脈絡,加深練習的效果。 以上是個人對於「記錄」這個行為的感受,適合自己,但不見得適合別人,僅供參考。 【高雄夥伴薩提爾對話模式練關於結束對話】 不敢拒絶他人的期待時,究竟是擔心對方受傷,還是害怕自己(被對方怨憎而)受傷? 前者經常是我們意識層面的認知,後者會不會才是我們內在不被覺察的真正感受? 引導者如何結束與傾聽者的對話? 昨晚中中與元忠談到某個段落後,平靜地對元忠說:「我們就談到這裡好嗎?」 元忠微笑地說:「好啊!」 對談中,元忠一直微笑著,即使談到難過的地方,始終保持微笑。 中中引導元忠時,曾問他:「元忠,當你提到自己害怕、難過時,仍充滿微笑。你和別人互動時,一直是這樣的嗎?」 元忠停頓了一會兒,回答:「面對別人的時候,好像是這樣的。獨自一人時,才會真正面對自己的情緒。」 聽到這裡,我的腦海裡也跑馬燈似的,回想自己在人前、人後,面對自己的情緒時,的確會表現出不一樣的態度。 這就是「不一致」吧! 面對他人,我們害怕顯露內在情緒,擔心被人評價。所以在內在冰山對話時,從「感受」切入,能讓我們覺察「不一致」的狀態。 像在面具上,切開一個小縫,一窺面具下真實的表情。 在「感受」上對話,不只能讓傾訴者覺察內在,似乎也反映出引導者潛在的意識。 元忠提到年少,在某個場合哭泣而被同年齡的親戚取笑時,中中問他:「你會生氣嗎?」 我在一旁聆聽,心裡卻想,如果是我來引導,這時會問:「你會覺得丟臉嗎?」 同一個情境,我和中中的提問,皆來自我們過去的經驗,在那樣的處境下,中中會生氣,我卻覺得丟臉。 好奇妙啊!我們的情緒反應如此不同。 中中與元忠談到某個段落後,平靜地對元忠說:「我們就談到這裡好嗎?」 當下我有些訝異,感覺上元忠似乎還有些話想說,但中中為什麼能夠平靜地結束對話? 中中回應我的疑問道:和元忠對話時,我一直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盡量真實的說出自己有感覺的話,而不是為了引導而引導。 我回想起在培訓坊中引導建正時,便是「為了引導而引導」,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因而當建正不如自己預期般對話時,我竟像在編劇般,腦子一直思索該如何引導才能讓建正「哭出來」。 這實在太刻意了,刻意到明白自己亂了套。 因此聽到中中如實的傾聽自己的內在,而不是為了成為一名引導者時,我似乎對於自己、他人和情境的「一致性」,又多了一些些理解。 中中也說:因為她明白今晚的聚會是為了練習薩提爾模式的對話,所以結束對話時,覺得很安全、很安心,不用擔心打斷對話會傷害元忠。 但若是與其他人對話,尤其是與學生對話時,明明沒什麼時間,卻又擔心打斷對話會讓對方錯愕或不愉快,於是為了「討好」對方,便會犧牲自己的時間。 如何在與人對話時,提出結束的要求?似乎是我們共同的困擾。 最後大家想到崇建老師的例子,當他忙碌時,會在對話前先明白的告訴對方,自己只有幾分鐘的時間,讓對方先有心裡準備。 真正對談時,實際上仍比原訂時間還多一些,這樣的對話雖不冗長,但雙方都不會感到委屈。 當我們要結束對話時,如何能夠不感到尷尬?不擔心對方受傷,也不害怕自己(被對方怨憎而)受傷? 我想,關鍵在於能否一致性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與期待,同時不將對方的期待當成自己的責任吧! 希望在這層理性的爬梳後,未來自己能夠身體力行的實踐。曾大明?馬老師,我最近看了《心的面貌》,這本書幫助我整理了自己開學前後慌亂的心。我想跟你分享此書中的兩段文字: 《心的面貌》 p.57 就像我們無法控制天氣一樣,許多外在世界的事物也往往超過我們的能力。但是,我們卻可以學習如何適應那些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在相同情況下每個人的的反應不盡相同。因此,情況本身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反應方式,具有決定作用的是能否接納各種情況,以及將新的經驗納入生命當中並與之融合的程度(意指你是否能在自己各種情感之間取得協調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