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80后”刻板印象.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众传媒与“80后”刻板印象

大众传媒与“80后”刻板印象 摘 要: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现代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附着在以大众传媒为节点所编织的高速信息网络之上,这为一些刻板印象的形成造成了新的环境。而谈到“80后”,人们对其的印象往往为自以为是、好高骛远、自私自利、无责任感、娇生惯养、崇洋媚外、贪图享受、道德观念弱、心理承受能力差、颓废、狂妄等负面标签。本文以“80后”这一群体为例证,通过文本分析,来探讨在当今大众传媒环境下社会对“80后”的刻板印象,以及这一刻板印象的成因、传播与影响,并倡导媒体客观的认知“80后”的刻板印象。 关键词:大众传媒;刻板印象;“80后”;正视 一、刻板印象定义 刻板印象在英文中被称为stereotypes,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般指在选择及建构未经发展的、概括化的符号,将社会族群或某群体中的个别成员予以类别化的做法。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性,同一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的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可能比较接近,人们在认识社会时,会自然地概括这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固定化,这样便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因此,刻板印象本身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真实,所以,它通常成为人们简化认识过程,迅速适应环境的手段。但是,这种固定的、高度概括的方式不但有可能是片面的,而且很难随着现实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它往往阻碍人们看到新的现实,接受新的观点,结果导致人们对某类群体的成见。 二、大众传媒环境下的“80后”刻板印象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现代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附着在以大众传媒为节点所编织的高速信息网络之上,同时这一高速信息网络的形成也为一些刻板印象的形成带来了新的环境。大众传媒的触角已伸向了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个体间跨越空间且迅捷无比的信息交换得以实现,人们越来越深地被淹没在媒体文本的海洋之中,依靠媒体提供的信息去了解自己生活之外的、原本须亲身体验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可否认,现代化媒体使得信息能够用以往难以想象的速度迅疾地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资源稀缺和传递效率底下的问题,成为社会中意义和物质交换的巨大推动力。然而,人为因素的存在和技术上无法克服的天然局限性的制约造成了大众传媒中的真实与现实世界的真实之间的不等同关系,对于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媒介获取信息的人们来说,这种不对等关系所带来的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信息不完整甚至偏颇使得人们对特定问题、事件和人群等产生不完整甚至扭曲的刻板印象。 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大众对“80后”这一群体逐渐的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观念。“80后”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第一代人,享受着先进技术带来的巨大转变,接受大量的国际化思想,在电脑,网络的普及下,接受者全世界各地的文化熏陶和思想灌输。计划生育政策使 “80后”很少有兄弟姐妹,因此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并且被父母过度重视和宠爱。而 “90后”与其相比,又稍显稚嫩不足以担起社会的重任而不会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因此在大众传媒的高度关注下,“80后”在一些人的眼中被看作是“垮掉的一代”。其形象被媒体贴上了许多“坏标签”:自以为是、好高骛远、自私自利、无责任感、娇生惯养、追求物质、崇洋媚外、贪图享受、道德观念弱、心理承受能力差、颓废、狂妄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从大众传媒中看到了我们不可能实际接触到的各种类型的人,并且当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社会时,我们会越来越依赖媒体,信任媒体。大众传媒也就利用其塑造的“刻板印象”来博取受众的认同感,同时让受众参与讨论。不仅如此,媒体还塑造出更具代表性甚至更为夸张的典型代表,刺激受众的欣赏兴趣。媒体中出现的某类群体中的人,大都被赋予了其所属群体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就会对我们的认知产生很大的影响。“80后”的刻板印象就是在媒体的无数报道中产生的。 三、正视“80后”刻板印象 “80后”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常被大众传媒在报道中作为媒体文本所使用,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在对“80后”的报道中常以偏概全,负面影响十分严重。在媒体的报道框架中,其较多关注的均为“80后”的就业、文学创作、网瘾、违法犯罪等内容,但对“80后”的精神内心等问题关注不多,报道中缺乏客观性和必要的同情与关怀,出现了带有明显歧视性“标签”和缺乏人情味的语言。此外,在一些涉及“80后”存在的缺陷和问题的报道中,媒体也只是就事论事,没能在这个大的环境背景下做出客观的分析和必要的心理抚慰,也没有提供有效的帮扶之策,更多的是批判和抨击,使得社会对“80后”这一群体总是另眼相看。例如,韩寒在他18岁那年参与录制了央视的一期《对话》栏目,当时的韩寒热衷于写作,并在写作上获得了许多傲人的成就,但学习成绩却节节下降并导致休学,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当时参与《对话》节目录制的两位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