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死之神”新闻客观性.doc
“不死之神”新闻客观性
1998年,郭镇之教授曾发表《“客观新闻学”》一文,其中9次引证了当年出版的一本英文著作,这就是加拿大学者哈克特(R.Hackett)与中国学者赵月枝合著的《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Sustaining Democracy? Jour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Objectivity)(以下简称《维》)一书。
《维》是一本以新闻客观性为切入点,剖析北美传媒境况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现在该书的中译本终于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8月出版了。该书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作者的观点现在依然发人深省。
历史长河中的“不死之神”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久远的话题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禁止在报道中直接、公开地采取带有撰稿人主观倾向的立场。最近一个半世纪,新闻报道在体裁、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颇为显著,新闻客观性的理念也屡受冲击。但作为一种被认可的有效报道现实世界的方法,新闻客观性牢固地根植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规则中、根植于传媒经济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原则中,也处于更广泛的文化认知和社会权力关系中。
《维》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以对欧美现代新闻史的理性梳理作为开篇的。在作者看来,新闻客观性的起源与劳工报刊、通俗商业报纸的兴起紧密挂钩。此外,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摄影技术的发明,也都促进了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形成。有形成,有发展,就可能遭遇挑战。但是,该书作者却指出,企图改变或修正北美新闻业缺陷的运动搞了几十年,五花八门,可任何一种运动都没有罢黜客观性体制的权威地位。也就是说,演变归演变,怀疑归怀疑,挑战归挑战,新闻客观性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或追求,始终是人们评判新闻工作的首要原则。倘若我们把新闻传播业比作历史的长河,那么新闻客观性就是这长河的堤岸。河水无论如何汹涌恣肆,最终还是在堤岸所规定的河道中奔流向前。
由此,该书把新闻客观性称为“不死之神”(a god that won’t die),并把“不死之神”欣然作为第四章的章题。“不死之神”这个称呼自从被《维》使用以来,很快就成了新闻客观性的代名词,传遍新闻传播的业界和学界。
多角度审视下的“理念与形式”
虽然“新闻客观性”一直为人们所瞩目,可是直到今天,我们的讨论总是逡巡于“新闻是否客观”、“新闻能否客观”等狭窄的命题。《维》突破了这一思想藩篱。正如恩格斯所说:“在科学上,一切定义都只有微小的价值。”该书超越了对定义的追逐与纠缠,对新闻客观性的范畴做出了系统且多角度的审视。
从新闻道德的角度,新闻客观性被视为一种规范化的理想和目标;从认识论的角度,新闻客观性假定“反映世界”或“全真地捕获世界”是可能的;从形式主义的角度,新闻客观性是一套采写新闻的实践和技术标准;新闻客观性还是某些社会组织框架的观念基础之一;是公众话语中对新闻期望的共识的一部分。
显然,新闻客观性在《维》中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一套完整的“体制”――理想、假定、形式、机构、话语――这种“体制”让人联想起法国哲学家福柯(M.Foucault)对于“体制”的研究。在作者看来,新闻客观性既是宏观理论,又是微观实践;既是职业信仰,又是操作程序。一言以蔽之,新闻客观性是理念与形式的统一。
《维》的作者认为,无论执哪一端,都不免失之偏颇。譬如,客观性的形式很有可能为有权势的新闻来源所利用,使记者们难以揭露这种操纵。若只泛泛地讲“坚持客观性的原则”而忽略客观性的形式,则更成问题。在我国,新闻传播的实践中客观性的形式不是太多,而是很不够。譬如,作为新闻职业规范之一的“更正与答辩”,只有少数传媒实行了,多数没有提上日程。没有“更正”,怎么谈得上“不固执己见”?没有“答辩”,怎么谈得上“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公平的应答机会”?
赛博空间的“得与失”
“赛博”(cybernetics,控制论)本义是建立在对人和机器的信息反馈循环功能基础上的控制。小说家威廉?吉布森构造了一个“从人类系统所有计算机中抽取数据形成画面的幻觉空间”――赛博空间(Cyberspace)。现在,看到这个概念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新闻客观性究竟有何影响?《维》为这个问题单独开辟了一节予以讨论,这或许是该书最为前沿的部分。
面对互联网,李河喟曰“得乐园失乐园”,吴伯凡叹云“孤独的狂欢”,《维》则干脆提问:“互联网是民主救世主还是数字噩梦?”这确实是一个难以轻松回答的问题。然而,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问题。
书中讲到,技术乐观者相信,互联网正在打破由少数(职业记者)向多数(被动的无名观众)传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The Greatest Consumption Story in Modern History.doc
- The Hidden Land of Guizhou.doc
- The Incomplete Modern Women.doc
- The Industrial Rejuvenation of an Old Urban District.doc
- The Marriage Business.doc
- The New Year’s Film Market Heats Up.doc
- The Old Folks at Home.doc
- The Power of the Public Eye.doc
- The Rarest, The Best, The Missing.doc
- The Reflec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Class.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