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的方式见证历史.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文学的方式见证历史.doc

以文学的方式见证历史   摘要:奈保尔是当代无可争辩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不仅题材丰富,而且寓意深刻。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剖析了曾经是西方殖民地的非洲国家的现实问题,探讨了殖民统治产生的影响。西方学者波尔(Ball)认为,奈保尔“并不仅仅是一位卓越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第三世界的记录者和代言人。”在奈保尔的代表作《河湾》这部小说中,他运用了许多象征殖民的意象和符号,以此阐释殖民的过程,以及殖民对非洲大陆造成的后继影响。殖民过程由虚假政策手段开始,渐渐过渡到明目张胆的武装镇压,最后又导致了殖民地国家对宗主国的附属状态。表面看来,小说中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已经完全摆脱了殖民时代的屈辱历史,赢得了走向现代化的契机;但实际上,“大人物”不过是殖民者的另一种体现,其推行的非洲政策并未使这个国家从原始状态中解脱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奈保尔既是称得上是一名无根作家,同时又是一位多元文化学者。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敏锐的视角让人们得以从独特的角度,重新审视殖民给非洲大陆带来的种种影响。   关键词:影视艺术;艺术批评;奈保尔;《河湾》;殖民象征   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153-05      维?苏?奈保尔是一位生于特立尼达的印度裔英国作家。由于他特殊的文化身份与人生经历,形成了其与众不同的文学路径。自1957年发表第一部作品《神秘的按摩师》以来,奈保尔一直对跨文化的创作题材倾注着自己的心血与力量。1979年他的代表作《河湾》引起了世界文坛的普遍关注。2001年,奈保尔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桂冠。至今为止奈保尔创作的文学作品多达33部,是一名多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作家。瑞典文学院称赞其作品“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具有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注释在《河湾》中,奈保尔将小说设定在一个虚构的非洲国家里,这个国家刚刚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故事的叙述者萨林姆是一位印度裔穆斯林,他来到非洲内陆的偏远小镇经营一家商店。萨林姆在经历一系列波折之后,最终离开了小镇,不知去向。在这部小说中,奈保尔运用了诸多象征手法,向我们阐述了殖民主义统治对非洲大陆的深远影响。斯图卢克(Struek)曾表示:“象征是一种可以产生强烈共鸣的文学意象,它与象征所包含的寓意有着某种特殊的关联。”在这部小说中,奈保尔大量运用了象征与隐喻的表现方法,描述了他心目中非洲大地的文化生态和历史变迁,使我们能够在字里行间领略到奈保尔对非洲现实的真切感悟,所以,奈保尔作品中的一系列象征性符号并不仅仅是文学技巧的简单运用,它是奈保尔精神世界的一种自然再现,也是对于处在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非洲人民的现实状态的真实展现。在《河湾》与殖民有关的象征的分为是表示“诡饰”、代表“暴力”和指向“附属”的符号。而这三者恰恰是对殖民非洲的真实写照。      一、诡饰性符号      在《河湾》中,奈保尔提供了两条与诡饰相关的格言。第一条刻在小镇码头门外的纪念碑上。原文为拉丁文“Miscer-ique probat populos et foedera jungi”,意为“各族融合,团结合一,深合他意”。萨林姆在破败荒芜的码头边发现了这句格言,而周围的环境似乎暗示,整个小镇最终会遭遇不幸,化为废墟。当萨林姆前去拜访小镇的神父惠斯曼时,这位对非洲信仰怀有崇敬之情的神父告诉了萨林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原来,这行拉丁文的意思是罗马诸神反对非洲大陆各种族间的融合,但小镇的人们却把它改为了和原来截然相反的语言,也就是说,变成了罗马诸神同意民族混杂。这种诡饰的做法让萨林姆大为惊愕。没过多久,纪念碑就被人毁坏,周围也变成了破败的废墟。更改格言的做法无疑是对罗马诸神旨意的背离。在蒂姆(Thieme)看来,“这种做法只能导致小镇走向毁灭,而萨林姆的这种想法后来也得到了证实。因为,纪念碑是在殖民时代刚刚结束时建立起来的,其本身作为殖民时期的功绩之一,是一种年代错误的产物,最终迅速土崩瓦解了。”   第二个格言也同古罗马密切相连。在这个虚构的非洲国家,总统新建了一所学校,该校的校训是“Semper aliquid no-vi”,意为“总有新东西。”然而在这个荒芜的非洲国家里,基本毫无“新东西”存在。除此之外,校训的诡饰性还体现在书中另一位人物费尔迪南的遭遇中。他开始是满怀期待地步入学校深造,最终却沦落为一个虚无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费尔迪南刻意地模仿达官贵人的举止扮相,期望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最后却成为了这个充斥虚饰与谎言的非洲国家的随葬品。   由此可见,殖民带来的种种诡计现实体现在“有意识地曲解格言引用。”。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纪念碑本是具有神圣含义的象征,却并未建立在庄严肃穆之地;相反,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