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昆剧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昆剧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doc

关于昆剧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文章编号:1003-9104(2008)05-0137-03      编者按:2008年7月上旬,江苏省文化厅昆曲学编纂委员会、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百家》杂志社联合在宁举办了中国《昆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就“昆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架构与核心,“昆曲学”在戏剧戏曲学学科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和人类戏剧活动的昆曲其自身涵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范围涉及昆剧的文献学、史学、文学、表演艺术学、舞台美术、音乐学、美学等各个领域。中国“昆曲学”各子课题主编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及江苏省昆剧院等有关方面的教授、学者、专家参加了研讨。会议讨论气氛热烈,论点精彩纷呈,学术见解独到,无不体现了当代学者和艺术家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和新时期思想文脉走向的高度关注。为此,本刊特设了“中国昆曲学研究”专栏,将精选出的部分优秀论文陆续发表,以飨读者。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重点课题“昆曲学”(项目编号:98BGA06)阶段性成果之一。本文作者为“昆曲学”子课题“中国昆剧志”主编。   作者简介:王永敬(1944- ),男,汉,江苏南京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硕士,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摘 要:昆剧研究中,目前的理论思辨方面基本处于空白,应当加强。可从“核心和边缘”、“分析和综合”、“横向和纵向”这三个角度考虑昆剧理论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昆剧理论;研究对象;核心和边缘;分析和综合;横向和纵向;戏曲理论      中图分类号:J802.4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Kunqu Opera   WANG Yong-jing      关于昆剧的研究,从它诞生起就已开始。最初是对于“曲”的研究,早在元末就有顾坚,他的“善发南曲之奥”,可以理解为精于歌唱,也可以理解为他对昆山腔的独到见解。但我们毕竟没有见到文字留存。最有把握称之为“研究”的还是魏良辅,他有论著《南词引正》留存。当然,魏良辅的贡献不在于文字,而在昆山腔的改革实践,在昆腔新声“水磨调”的研制。但他的《南词引正》毕竟是昆曲研究的开山之作。不过魏良辅只是“曲”的鼻祖,还不是“剧(戏)”的鼻祖,把昆腔新声第一次(或至少是第一批)用于戏剧的是梁辰鱼的《浣纱记》,昆曲自此进入“剧”的轨道,现在我们称之为“昆剧”的舞台艺术应当是从那时开始。但是以后的研究者仍然不是“剧论”,而是“曲论”。魏良辅对“曲”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唱法要则,后来的论者将它扩展到宫调、音韵、声律、格律,仍在“曲论”的范围。这期间,也有对昆剧表演的研究,对作家作品的研究,也算不得完整意义上的“剧论”。直到清初才有较系统的“剧论”,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较全面地论述了“剧”的编、导、演各个部门,见解精当而独到。虽然如此,严格说,它只能属于创作论范围。李渔以后,直至近代,关于昆剧的研究基本又回到“曲论”的轨道上运转,出现了王季烈这样的依律订谱的大家和吴梅这样的曲学大师。现代关于昆剧的研究出现新的动向,即昆剧的史料勾稽乃至昆剧史的研究,直至当代犹方兴未艾。   通过以上粗略的回顾,可知昆剧理论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空白。虽然“曲”是昆剧的灵魂,但“曲论”显然不能覆盖昆剧的整体研究。现当代的昆剧研究更是连“曲论”也置于一边,成了单纯的昆剧史学。史学当然不可或缺,但它不能替代理论思辨。没有理论思辨,我们可能连什么是昆剧都难以准确表述,更遑论对昆剧的深层次的认识。   须要声明的是,我无意否认几百年来昆剧研究的巨大成果及其学术价值,尤其是它的“曲论”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它的范畴早已超越昆曲,跨音乐、语言、文学几个学科。至于史学方面,现当代对于史料的钩沉及考证,文献、版本、校勘、评注等等,其广度和深度均相当可观,历史专著也成果丰硕。这些成果既反衬出理论的苍白,却也为理论思辨提供了高水准的平台。   1981年,江苏省昆剧院丁修询先生由昆剧美的思考,联想到建立“昆剧学”这门学科的必要,撰文《关于建立“昆剧学”的倡议》提出了昆剧学的设想和见解。这一意见得到曲家王守泰先生的响应,认为对昆曲从体系上、规律上进行整体性的理论研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十分必要。1988年王永键先生在《艺术百家》第四期发表《关于建立昆剧学的断想》,具体探讨了昆剧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内容。1989年丁修询先生又在《艺术百家》第一期发表《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