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成藏地球在化学1.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成藏地球在化学1

讲 授 内 容;第二章 成藏地球化学 第一节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成藏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成藏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三、成藏地球化学的应用 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 一、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二、 油藏内流体的混合作用 三、油气层及油气水界面的确定 四、有机隔层——焦油席研究 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 第三节 运移地球化学 一 、运移过程中石油组分的分馏作用 二 、初次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 三 、二次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 成藏地球化学是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新兴的一门地球化学分支学科。 ;二、研究方法 1、 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包括NSO化合物和高分子量化合物分析); NSO化合物是指含有氮、硫、氧杂原子的化合物,主要包括非烃和沥青。这些化合物又称极性化合物。 NSO化合物对石油的粘滞性和相态特征具有很大影响。如,通过吸附在矿物表面上,可能影响储层的润湿性。 2、岩心抽提物分析; 3、流体包裹体分析。;三、主要应用 1、在勘探方面的应用 (1)确定源岩类型和成熟度 (2)确定油气充注点和运移路线,恢复充注历史 (3)油藏封闭性评价 2、在油气评价和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1)流体界面确定 (2)油藏连通性确定 (3) Sw的计算 (4)焦油席的确定 (5)与脱沥青有关的开采问题;1、油藏内流体的非均质性表现 原油物性、油气比、族组成、同位素组成、分子组成在油藏内部的变化。 2、非均质性的成因 ——同源不同期原油的运移作用 ——水解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 ——重力作用和焦油席的形成 ——原油的热蚀变作用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分馏作用 ; Larter和Aplin(1995)认为,造成油藏内部流体不同规模上的非均质性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 (1)1~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横向成分梯度指示: ——区域性的石油充注方向(油气比、成熟度); ——生物降解油田中区域性水流方向(正烷烃浓度); ——大规模流体流动屏障的存在(成分阶梯)。 (2)10~100m范围的非均质性: ——反映油藏在垂向上存在分隔层。 (3)几十微米~分子级规模的非均质性: ——与油层的表面化学以及流体包裹体中的古流体作用有关。;油气的充注过程: 石油首先进入具有最低孔隙排烃压力的高孔高渗层中;随着更多石油的注入,浮力增大,致使石油较小的孔隙注入,并把残余地层水排出。 由此,造成油藏形成时存在着纵向和横向上的差异性和非均质性。;  进入储层中的石油,一旦达到较高的含油饱和度,为达到力学和化学上的平衡,石油柱内石油的化学组成将进行重新分配,即发生混合作用。 混合作用包括以下3种机理: 1、密度驱动混合作用 地下烃类因密度差异而处于不稳定状态,产生流体对流混合现象。 2、扩散作用 油气向油藏充注时,由于原始化学组分的非均质性而产生分子扩散作用,这种作用导致物质重新分配,清除侧向上的浓度梯度,建立垂向上由重力分异而形成的浓度梯度。 3、热对流混合作用 由于地温梯度变化导致流体发生热对流。; 运用岩石热解、棒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储层岩心和岩屑中残余油的变化,可以确定油气层的分布以及油气水界面的位置。 1、运用棒色谱法 确定含油带与贫油带;2、运用岩石热解方法(ROCR-Eval)和溴分析方法确定油气水界面 岩石热解法最早用于烃源岩的评价,近些年来也被广泛用于油藏地球化学研究及油气层评价。; 运用岩石热解法还可以确定油藏油质特点或烃类性质。 ; 在一些油藏的贫油带和含水区内,常可以发现呈席状分布的焦油席(Tar Mats),一般分布在石蜡型原油的油藏中。 焦油席(以往又译为沥青垫),是指油藏底部或油藏内部一种密度大于1.00g/cm3、粘度在10.0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