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太行山东麓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oc
太行山东麓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太行山东麓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一、研究区自然概况
太行山位于华北平原西部,西接黄土高原,东临华北平原,是中国东部第二级地貌台阶向第三极地貌台阶转折的斜坡地带,山脊线呈北东北北东方向延伸,总体走向与中国东部海岸线的走向大致平行。太行山河北段北起北拒马河,南至漳河,长达410公里,其中北拒马河至滹沱河为北段,滹沱河至漳河为中段(太行山南段延伸至河南省境内)。区内的山地海拔多在1 000米以上,许多山峰超过1 500米,北段的最高峰南坨,海拔高度2 281米,为太行山主峰;中段的最高峰不老青山,海拔高度亦达1 822米。山区内岩层古老,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穿插包围,分布广泛;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破碎带交叉切割,其中位于太行山北段的阜平隆起和位于太行山中段的赞皇隆起,使太古代片麻岩在太行山东麓广泛出露,形成低山丘陵区的千万亩片麻岩山地,其表面风化层深厚,适于多种植物生长。
受地带性自然地理要素的支配,太行山区的气候总体上属于东亚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春季节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云淡、气候凉爽。同时,受巨大的山体高度和山势走向的共同影响,太行山地又具有山地气候的特点。夏秋季节,太行山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来自太平洋的富含水汽的暖湿气流在这里遇阻抬升,在海拔高度800米以上的山地形成地形雨,由此造成太行山区降雨量明显本文由.L.收集整理增加,形成太行山地中山区的半湿润气候区。得益于相对丰沛的降水量,以及气温的垂直地带性,使太行山地海拔高度超过800米的深山区水文条件较好,因而山地植被覆盖度较高,达50%以上,局部区域可达95%;相对丰沛的降水还使山区地表产流丰富,故区内河流的水量丰沛。冬春季节,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在翻越太行山后,因焚风效应而使气温有所升高且更加干燥,因此,地处太行山主脊东侧的低山丘陵区,较同纬度地区要干热一些,春旱时有发生,个别年份甚至出现冬春连旱。受到季风环流的控制,太行山区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雨季,7-8月份的降水量占到全年降水总量的57%以上[1],故区内河流水量年变幅较大,汛期(7-9月份)往往河水暴涨,水流湍急,而其他季节(10月份至来年6月份)则细水潺潺,甚至断流,成为季节河。为调节水量,多数河流在山口地区修建了水库。太行山区地下水以裂隙水为主,相对贫乏,尤其在广泛的河间地区域(生态脆弱区)更甚。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2]。
太行山地土壤类型的分布[3],垂直地带性明显,海拔高度1 000米以上的中山山地(深山区)以山地棕壤为主,海拔高度1 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浅山区)以粗骨性褐土为主。
太行山为落叶阔叶林和疏生的灌木草丛植被,深山区阳坡多为由阳性树种组成的疏林或丛林地,阴坡则以阴性树种组成的落叶阔叶林为主;浅山区的灌木草丛有荆条、酸枣、野皂荚及虎尾草、白羊草、蒿类等[4]。
太行山东麓的低山丘陵区,海拔高度200~500米,由于海拔高度未达800米以上的夏季风迎风坡多雨带,以及受到冬季风的焚风效应的共同影响,其年平均气温12.3℃,年降水量500mm,年蒸发潜力1700mm[5],成为相对干旱少雨的生态环境脆弱带。
二、太行山区的开发利用历史
太行山区开发利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考古发掘资料证实,曾在一些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碳化的稻谷种子[6]。据《史记》记载,在距今5 000年前的远古时期,神农氏炎帝即在涿鹿、怀来盆地教给部落居民种粮获食。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也载明,自秦汉至北魏(公元6世纪)期间,太行山区山场绿树成荫,飞禽走兽穿梭,山间谷地溪流遍布,山间盆地水网纵横。而山区居民亦多傍水而居,以河、湖湿地中的鱼虾捕捞、湖滨河边狩猎和谷底边滩农耕为主。而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徐宏祖)在其公的旅行观察日记《徐霞客游记》中,亦将太行山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描述为,或捕鱼为食,或耕稻以米。上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行山区经历了两方面大的人为干扰。一方面,20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以粮为纲的冒进大运动和片面追求虚假繁荣的思潮占据上风,太行山区的森林植被再次遭到破坏,树木几乎被砍光,山区陡坡开荒抵达超过30deg;以上的山坡上部甚至到坡顶,致使山区水保能力几乎完全丧失。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人们对太行山区的掠夺式开发利用达到极限;另一方面,由于山区植被的大量减少,对大气降水调蓄能力的下降,所引发的山区雨季洪水,除对山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外,还威胁到山前平原区的工农业生产、交通线乃至城乡居民的人身安全。其中的洪水曾冲毁华北平原的铁路、公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