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简单重复序列_SSR_标记分_省略_太湖稻区现代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_罗兵.pdfVIP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_SSR_标记分_省略_太湖稻区现代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_罗兵.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_SSR_标记分_省略_太湖稻区现代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_罗兵

Online system: 农 业 生 物 技 术 学 报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2014, 22(12): 1502~1513 DOI: 10.3969/j.issn. 1674-7968.2014.12.005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分析太湖稻区现代粳稻品种的遗传 多样性 1,2* 1,2 1,2* 1,2 1,2 1 1 2 ,3 罗兵 徐港明 孙海燕 杨志刚 沈宗根 高阳 王小虎 端木银熙 1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常熟215500 ;2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常熟215500 ;3 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 所,常熟215500 *通讯作者,lbsong-001@163.com;sunhy@ 摘 要 太湖地区有丰富的粳稻(Oryzasatiuassp.japonica)种植资源,随着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育种材 料的遗传基础趋窄,相似性增高,使粳稻育种突破困难。本研究利用分布于水稻(OryzasatiuaL.) 12条染 色体上的24 对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引物对太湖地区的42 份粳稻品种进行遗传多 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有23 对SSR 引物在42 份粳稻材料间表现出多态性;23 对引物共检测到105个等位 基因,每对SSR 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为2~8 个,平均为4.57 个,有效等位基因共有56.43 个,平均每个位点 为2.45 个。每个多态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变幅为0.083 0~0.807 9,平均为0.496 6;每个粳稻材料多态性位点数的变幅为6~ 19,等位基因总数的变幅为27~55;42 份粳稻 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391~0.990,平均为0.610,遗传相似系数在0.50~0.80 之间的材料占全部 的74.45% ,供试材料相似度高;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nweigh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 UPGMA)聚类结果显示,遗传相似系数为0.50,42 份粳稻材料可以分为两个类群,一个类群包含19 份常规粳稻,另一个类群包括其他23 份杂交粳稻。结果显示,太湖地区的粳稻品种总体上遗传背景相似 度高,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育种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新的基因资源引进和利用,创新水稻育种材料。本 研究结果为新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根据。 关键词 粳稻, 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遗传多样性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Modern Japonica Rice (Oryzasatiua L.) from Taihu Area Based on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LUO Bing1,2* XU Gang-Ming1,2 SUN Hai-Yan1,2* YANG Zhi-Gang1,2 SHEN Zong-Gen1,2 GAO Yang1 WANG Xiao-Hu1 DUANMU Yin-Xi2,3 1 College of Biology and Food Engineer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2 Changshu Branch Center, 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ese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hangshu 215500, China; 3 Changs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Changshu 215500, 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s, lbsong-001@163.com; sunhy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