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子哲学
老子哲学 授课教师:谷振诣 课程介绍 一.老子其人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二.《老子》其书 成书年代在何时?作者是何人?是编辑成书,还是一人专著? ——参见《古史辨》,第四册,第六册 目前的定论是:老子又称老聃,春秋时人,姓李,名耳,与孔子同时但比孔子稍早。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早年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史,后来辞官隐居。著有《老子》一书,基本上属于老聃自著,在流传过程中也有一些变动。 三.学习目的 《老子》一书被视为智慧的源泉,具有非常浓厚的方法论色彩。本课程采用边释意边讨论的方式,通读《老子》原著,领悟《老子》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哲学思想,掌握老子的辩证思维方法,提高我们的哲学修养和人文素质。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 第一讲 导读1:道,无名与阴阳 第二讲 导读2:德,无为与刚柔 第三讲 释意1:01-05章 第四讲 释意2:06-13章 第五讲 释意3:14-20章 第六讲 释意4:21-27章 第七讲 释意5:28-36章 第八讲 释意6:37-41章 第九讲 释意7:42-50章 第十讲 释意8:51-61章 第十一讲 释意9:62-76章 第十二讲 释意10:77-81章 第十三讲 发微1:老子的人生哲学 第十四讲 发微2:老子的政治哲学 第十五讲 发微3:老子的太极思维 五.学习要求 A. 课上认真听课,课下认真读书 教材: 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参考书: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 傅佩荣,傅佩荣解读老子,线装书局2006. 高 明,帛书老子校注, 中华书局1996. B. 期中期末认真写论文 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80% 考试方式:平时期末均为课下论文 第一讲 导读1:道,无名与阴阳 一. 引言A:道在古代汉语中的常见意义 二. 引言B:王弼玄学派对《老子》哲学 中道的理解 三. 哲学知识准备A:本体论问题 四. 哲学知识准备B:说“无” 五. 哲学知识准备C:谈“阴阳” 六. 哲学知识准备D:言意之辩 七. 正论:道的哲学意义 1. 道的本体论意义 2. 道的方法论意义 3. 道的认识论意义 八. 结语:理论分析 一. 引言A:道在古代汉语中的常见意义 1. 道路、路程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 2. 途径、方法 《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荀子·荣辱》:“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 《孙子·计篇》:“兵者,诡道也。”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3. 道理、规律 《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其技矣。” 《荀子·天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管子·形势解》:“道者,扶持众物,使得生育,而各终其性命者也。” 4. 道义、民心 《战国策·东周策》:“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 《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 学说、主张 《论语·里仁》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孟子·滕文公上》:“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6. 言说、谈论 《荀子·非相》:“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二. 引言B:王弼玄学派对《老子》中道的理解 王弼(226-249),字辅嗣。三国时魏国名士,玄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现存著作:《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与“竹林七贤”(阮籍、刘伶、稽康、向秀、王戎、阮咸,山涛。特点:好老庄,善音律,痛饮酒,喜清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