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说第一讲绪论.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华文化概说第一讲绪论

中华文化概说 第一讲 主讲:梁雨溟 课程概况 课程性质: 本科开放汉语言文学专业限选的通识课 36学时 2学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和这些理论、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传承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 2.使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各种文化现象,培养学生辨析文化理论和解决社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 3.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意识和全新的文化理念,学会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社会。 基本教材: 《中华文化概论》,石磷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教学方案 教学媒体的种类和使用要求 主要有:教科书、导学材料。教科书对教学内容作全面系统阐述;导学材料主要根据课程内容梳理脉络,提示和分析重点、难点问题,设计思考练习。 教学环节 包括包括自修(通过教材、导学材料、网上教学辅导等)、集中辅导、讨论、咨询、答疑、学习小组活动、作业。 章节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物态文化 第三章 制度文化 第四章 行为文化 课程特点 内容丰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八章二十八节,每节以时间为脉络详细介绍各类中国文化的特点。 艺术性强 艺术是人类谱写的最具有智慧和灵性的灿烂篇章,是人类思想中最崇高、最伟大部分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昭示了人类自身所拥有的不可比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鼓舞并推动着人们在艺术之路上不懈探索和追求,人类的心灵由此得到净化,人类的心灵也由此获得升华。 理念创新 本课程既科学实用,又充满时尚和艺术气息。将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立体的彩色的极具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使同学们在轻松了解和掌握艺术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教材装桢精美,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课程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以开卷的方式进行,时间为90分钟。 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判断题 (每小题1分,共12分) 简答题 (每小题8分,共32分) 论述题 (每小题12分,共24分) 学习方法 通读教材 上网阅读资料 拓展知识面 课程资料请登陆广西电大在线《中华文化概说》课程 (广西电大在线:)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化释义 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程 上古时期 “三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第一节 文化释义 什么是文化? “文化”最早的含义是“人文”与“化成” “人文”指人类文明;“化成”指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 广义与狭义的“文化”概念 广义的文化(大文化)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狭义的文化(人文文化)重点在人类的意识形态部分 文化的专指与泛指 考古学用语的“文化”是一种专指的、对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本书所言之“文化”乃是泛指 文化的结构划分 两分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三分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四分说——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六分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 本课程所采取的是四分说 知识拓展 西方“文化”一词的起源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对“文化”一词下的概念(1871年)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活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一)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 中国历史很长,我们要认识自己是一大困难。五千年的风风雨雨早就我们这些中国人,是丑陋呢,还是伟大呢?是守旧呢,还是创新呢?是能互相宽容呢,还是不断内斗呢? (二)我们并不容易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旧社会的覆灭象征着部分传统文化的终结,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迅速普及导致我们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吸收的困难。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是长处,哪些是短处?哪些已经丢失,哪些需要重现?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 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性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 鲜明的整体性和活跃的多元性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周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