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与中国古代史研究.doc
我与中国古代史研究
我从事 中国 古代史的教学与 研究 工作,纯属偶然。
在中学读书时,我数学学得不错,原打算毕业后考理工科。不幸因为家庭发生变故,1946年高中二年级结业后不得不辍学。一年以后再以同等学力报考大学时,没有学过高三数学、物理等课程的我,只得选择了因爱看小说而比较感兴趣的中国文学系。同等学力的录取比例据说是百分之五,我 自然 对报考名牌大学特别是北京大学,想也不敢想。大学考上了,自己并不满意。1948年春来到北平,由于特殊原因,先是在华北文法学院借读,秋后又转为正式生。1949年北平解放,不久我便走上了工作岗位,到过 农村 ,下过部队。到这时为止,我对中国古代史还是很陌生的,有关知识也极浅薄(仅在大学里学过一点点)。用“一穷二白”去形容,决不过分。然而命运却注定要把我与中国古代史拴在一起,拴一辈子。1954年,由于某种机遇,我被调到北大,先在 法律 系辅导、讲授中国 政治 、法律制度史,开始部分涉及中国古代史;后转 历史 系,从此便专门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研究工作,直到今天。
四十多年来,原本“一穷二白”,后来一直也没有得到机会脱产 学习 、进修的我,其所以在中国古代史工作岗位上未遭淘汰,还能基本上完成任务,靠的便是北大学术气氛的熏陶,而主要以通过自学的形式来实现。在这一方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厚积薄发
在燕园里很早就流行一个比喻:如果将讲课 内容 比作一杯水,那么教师本人的学识便应相当于一桶水,方能应付裕如。每当我在辅导、答疑中被同学问得瞠目结舌、背上冒汗之时,便自然而然想起这个比喻。这也就是要求教师厚积薄发。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借书,将王鸣盛《蛾术编》之“蛾”念é,一位老馆员委婉地指出我念了别字,当念yí,义同蚁。这“一字师”也再次提醒我学海无涯,自己知识太浅薄了,必须尽快地积累,再积累。
在摸索中,我不断积累目录学、 论从史出 追求新意
从50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有很长一段时期,史学界十分强调“以论带史”;甚至“论”也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时我在 法律 系讲授 中国 政治 、法律制度史,曾撰写、不断修改了几十万字的讲义,全都体现这一精神。虽然我对史料还是注意搜集的,但仅只为了反复证明权威之“论”的正确。具体说,就中国古代部分言,就是不管 历史 上任何时期政治、法律制度发生任何变化,结论都是预定的;其指导思想全都被认定是为了加强镇压奴隶、农民反抗的需要,即阶级斗争的需要。为此,有时还不得不曲解史料。记得有一次讨论,我的发言出了格,强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便遭到批评。从此,我便被“以论带史”紧紧箍住。老实说,这样做,倒也很省心,只要搜罗一些足以说明统治阶级残酷剥削、镇压劳动人民的史料,塞入既定框架中就可以了。然而有时也会感到乏味和苦闷,难道 科学 研究 就是这样不断重复已有现成的结论吗?
60年代初,读到翦伯赞先生几篇论文,大受启发。他反对“把史料硬塞进原则中去作为 理论 的注脚”,反对“挑选材料只是作为原理原则的注脚”,“用史料去迁就理论”。[6]这正中我的弊病。他十分强调从具体历史中概括出结论来。这也就是“论从史出”。如果真能做到这一步,也就必然会有创见,会有新意。改革、开放以后,有条件了,我努力追求这一境界。
所谓“论从史出”,如果从广义理解,也可以把“论”理解为一种看法,则小至一个字、一件事、一项制度等的考证,只要史料确凿,见解新颖,都应该是“论从史出”。这种“论从史出”,大体也就是清代乾嘉学派的考证,也可以说就是“微观”。对于史学研究来说,它是决不可少,决不可忽视的。因为古代史料脱漏、错讹、长期误解,在所难免。如果不加考证,去伪存真,而是囫囵使用,以之为依据提出宏观看法来,也许不知哪一天便会像建立在沙滩上的大楼一样,倒塌下来的。五六十年代有些宏篇巨著,今已很少有人问津,原因之一即在于此。所以对于一些在关键 问题 上的精采考证,必须给予高度评价,有些考证决不亚于一篇大论文或专著。我自己从来对这类“论从史出”、考证都是十分欣羡的。也曾在这方面做过一番努力,发表过《刘裕门第考》、《庶族、素族解》等文章。不过,总的来说,我的兴趣还是偏重在探讨一些 分析 性、带有 规律 性的问题上。即将“论从史出”之“论”,多从宏观方面着眼;而把一些微观考证作为“论从史出”中“史”的组成部分,为宏观看法服务,力图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将宏观建立在微观基础之上。关于偏重宏观,古代学者早有类似论述:
清初学者刘献廷在其名著《广阳杂记》卷四中说:“历代史册,浩繁极矣!苟不提挈其纲领,便如一屋散钱,无从着手。”所谓“提挈其纲领”,他指的便是要用史料说明一些“关系重大”的问题,以达到“识古今之成败是非”的目的。这是很有见地的。我写专著《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便是通过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2东君照明集中控制系统用户手册.docx VIP
- 〖GB50011-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docx VIP
- 《浙江省建设工程其他费用定额》(2018版).docx
- 怎样恢复已删除的文件.doc VIP
- 2025年中国铁道橡胶垫板数据监测报告.docx
- 2023-2024全国初中物理竞赛试题精选精编第05讲凸透镜成像(解析版).docx VIP
- 2001-2016年电子科技大学《601数学分析》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pdf VIP
- 古典文献学第二章 文献的形成和流布.ppt VIP
- 2025年综合窗口岗位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附答案).docx VIP
- 纪念中国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PPT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