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邦彦献诗蔡京辨正.doc
周邦彦献诗蔡京辨正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5-0156-02
周邦彦为蔡京献诗贺寿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的《西清诗话》。此书今已不传,而献诗之事却经各类笔记诗话辗转相引,有直录其文者,如《苕溪渔隐丛话》曰:“《西清诗话》云:‘周邦彦美成上家公生日诗云‘化行禹贡山川外,人在周公礼乐中’,时称警策。”有加以发挥者,如《挥麈余话》云:“(周邦彦)其后流落不偶,浮沉州县三十余年。蔡元长用事,美成献生日诗,略云:‘化行禹贡山川内,人在周公礼乐中。’元长大喜,即以秘书少监召。”后者抵牾之处早有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以下简称《遗事》)详为辨析,可知将此事与周邦彦的仕履挂钩当属附会。但关于献诗的时间和性质,后世则有不同的判断。
关于献诗的时间,《遗事》认为“必作于崇宁、大观制作礼乐之后”。[1](P104) 薛瑞生《清真事迹新证》一文则认为:“至政和六年(1116)礼乐大备,此年正月十七日又恰为蔡京七十生日,自当为大庆之时”,故“邦彦献蔡京《生日》诗必在政和六年正月京七十岁生日时无疑”。又据此推断周邦彦拜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均在政和七年,是媚事京党的结果,则“《余话》所云当为实情而非偶合”。[2](P62) 关于献诗的性质,有人认为无伤大雅,不必过于深究,如刘扬忠《周邦彦传论》认为:“此二句寿词内容空泛,可移作对任何权相的颂语”,周邦彦献诗的行为“不过是例行礼仪。这最多可以说是他未能免俗,但决不是什么有损大德的劣迹。”[3](P41)《遗事》则肯定其诗当有实指,却也将之归为“盖文人脱略,于权势无所趋避”;[1](P122) 有人则认为这两句诗无疑为周邦彦生平一大污点,是其操行卑下的铁证,如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讥之云:“崇宁礼乐比伊周,江水难湔七字羞。归魄梵村应有愧,钱塘长绕月轮流。”[4] (P18) 而孙虹《周邦彦词新论》一文更直斥其“用颂天子之辞贡谀蔡京,是有过于潘岳远拜路尘、清流为之齿冷的行为”。[5] 各家所言相悖的原因在于对其诗的理解有异,而对其诗理解的争议又集中于下句“人在周公礼乐中”。但笔者以为,上句“化行禹贡山川内”恰是解决这一长久纷争的突破口。
所谓“化行禹贡山川内”,有一种可能,是称颂蔡京为相,教化大行于禹贡九州之内;而另外一层可能性极大的含义,则不妨从《禹贡》之“任土作贡”方面去推求。孔安国注此四字曰:“任其土地所有,定其贡赋之差”,又注“禹贡”为“禹制九州贡法”,正义云:“贡赋之法其来久矣,治水之后更复改新,言此篇贡法是禹所制,非禹始为贡也。”蔡京为相后,于崇宁三年(1104)进言复行熙宁变法时的方田均税法,继续王安石在元丰时期没有完成的清丈土地、均定赋税工作,此句或是喻指其事。倘若这一可能性能够成立,则献诗的时间线索亦寓乎其中。单以下句内容来看,此诗献于大观制礼开始后的任何一年皆有可能,而参以对上句“禹贡”之喻的考虑,则不妨进一步推定为大观三年(1109)。蔡京为相期间曾三罢三复,第二次复相是大观元年(1107)正月,至三年六月被罢,而复相同月即设议礼局于尚书省。崇宁三年复行的方田均税法于五年蔡京初次罢相之后即废行,至蔡京二次为相时期方得再次推行,旋又随着蔡京的下台而告终。《宋史?食货上》云:“大观二年复诏行之,四年罢其税赋。”唯有大观三年正月做寿时蔡京在相位,而又制礼、作乐、行赋法三事并备;则两句献诗能尽述蔡京深为重视并引以为豪的政绩,且又浑成典丽,是无怪乎“时称警策”而“元长大喜”矣。
至于薛文的推测,固有一定道理,但仍有疏忽之处,笼统地说政和六年礼乐大备并不准确。大晟乐实分雅乐与宴乐两类,崇宁四年(1105)八月时,新的雅乐便已修成,并首次于崇祯殿演奏,徽宗赐新乐名《大晟》,亲撰《大晟乐记》,令大中大夫刘?m修编《乐书》,并设立大晟府。大观三年(1109)六月,刘?m上《大晟乐书》二十卷,可以说,“荐之郊庙”的雅乐,也即大晟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此时已然修毕。同年,议礼局礼成罢局,制礼作乐的具体工作至此告一段落。而“施于宴飨”的宴乐,则直至政和三年(1113)五月方诏行天下。又三年之后,因雅乐部分已有乐书,独宴乐未有记述,复于政和六年(1116)诏刘?m修撰《宴乐新书》,十月,群臣以新律作颂诗,“荐之郊庙,以告功成”。然而,这也不能算是整个大晟乐修订的彻底结束――宣和元年(1119)四月,蔡攸提举大晟府,还对大晟乐做了部分改动(以上见《宋史?乐志四》)。可以说,在整个制礼作乐的过程中,政和六年的里程碑意义未必能及政和三年礼乐同成之际;更为关键的是,蔡京生日既是正月十七日,即便以刘?m乐书修成、十月郊礼庆功作为“礼乐大备”的标志性事件,周邦彦也不可能未卜先知联系两事写成颂辞。那么,在将献诗时间系于政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