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柳子戏的区域性文化特点.doc
山东柳子戏的区域性文化特点
摘 要: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是柳子戏的主要传播之地,东西南北不同特色的文化因子随着运河的通达冲击着鲁西平原,在鲁西、鲁西南地区形成了柳子戏文武兼收的文化特点。历史上鲁西、鲁西南地区具有士风好学、文风昌盛的特点,故柳子戏的剧本多数出自此地;同时鲁西、鲁西南地区唱腔以红脸、花脸戏为主,重做派打,以粗犷见长,这种风格的形成是与明清时期运河流域这一地区的尚武之风以及鲁西地区文风昌郁、忠义质朴的文化传统分不开的。
关键词:音乐艺术;戏曲艺术;山东柳子戏;运河;文昌;尚武;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京杭大运河历史上是南北水运大动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运河原以输送物资到北京为目的,刺激了元、明、清三朝六、七百年间的商业活动,也同时促进了南北文化、特别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XC]
运河的中段纵贯山东,又称为山东运河,占京杭大运河总长的三分之一。王云在《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历史趋势及特点》中对山东运河区域的划分中指出,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流经的州县及辐射州县,大体包括今枣庄、济宁、聊城三市及德州市的德城、陵县、武城、夏津、平原、菏泽东部的单县、巨野、郓城、泰安市的东平,济南的平阴等近40个县市,土地面积约占全省的百分之二十五,涵盖了鲁西平原的绝大部分。[1]此地域同时也是当今演唱柳子戏的区域,从柳子戏分布及辐射区域示意图上看,①分布着柳子戏的区域以运河为中轴线向周围辐射扩散。
一、文风昌郁与区域性柳子戏剧本
目前柳子戏保存下来的剧本,绝大多数出于鲁西和鲁西南地区,这些地区剧本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是京杭大运河流域科举盛行、文风昌郁的直接结果。
以儒家正统学说为核心的齐鲁文化是山东运河区域的本土文化。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撞交融,东西南北不同特色的文化因子随着运河的通达而冲击着鲁西平原,运河带来的经济繁盛使这里的文化更加多样与厚重。该地区自从春秋时期孔子办学以来,私学教育发达便成为了古代山东教育的一大特色,到明清时期,书院遍布、科举兴盛,私学教育向官学转化。山东运河区域的书院大多数是为明清时期高度发达的科举制度培养后备人才的基地,众多书院的出现标志着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出现了重教重学的局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科举制度产生的新的文人集团成为判断资源分配情况的指标,并直观的反映了区域文化的发达程度。运河流域的济宁、鲁西南和鲁西北是柳子戏的主要流传之地,且与山东运河区域大部分重合,而范围略有扩大,明清时期山东举人的分布显示上述三个区域举人数量占全省一半以上,到运河管理最称完善的明朝后期,该区域的举人数竟占全省的百分之七十(见表一)。②在山东运河畅通、书院教育发达的时期,举人之多处也是柳子戏的流行之处(见表二),③两者具备了发生交互影响的客观的时空背景。目前尚存的柳子戏剧目几乎全部从济宁一带、鲁西南、鲁西北这三个地区收集而来,便为一证。
目前尚存的柳子戏剧本的一大来源是存于鲁西临清田庄的道光年间吹腔剧团的手抄剧本,(柳子戏在鲁西临清、夏津一带称为吹腔)田庄之剧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资料室珍藏有二函线装楷书手抄本,又名“山东清平剧”。该抄本部分附录有缮抄年代:《摘锦录》后存有“道光三十年(1850年),新正上浣,漯阳郡延平田化龙淬锋氏题”的字样,抄录剧本二十余出;《雷峰塔》一剧,缀有“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年云崧氏录本”,云崧氏名田魁荣;《虎牢关》后注明“同治三年”(1864年)抄写,署名松亭者抄录。田化龙、田魁荣等人抄录的剧本大部分保存至今,为吹腔戏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临清田庄原存有清朝手抄剧本六本,现存四本,一本在送往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做复抄工作过程中遗失。一本借阅至夏津马堤村吹腔剧团。④剧本的出现,说明有文人介入吹腔戏,从一个个的蝇头小楷、厚厚的四大抄本上可以感受到吹腔戏曾经的繁荣与辉煌。“山东清平剧”的原始抄本六本,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藏的复抄本上看,剧目共计三十九出:[2](P.110)
由于剧目与之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收藏的田庄抄本剧目一致,疑似田庄借给马堤村的六本清朝抄本中的一本,并不是新发现的抄本。另外马堤村还有手抄单本:《佘堂关》、《韩江》、《灯盏子》(又名《三宝殿》)、《斩蝉》、《三姓合》等剧本,这些手抄本,经76岁的剧团旦角荆义思老人回忆,应是五六十年前的手抄本。⑥马堤吹腔戏剧团负责人王玉坤介绍,《双打马》一剧在邻村杨堤村还可以演唱。近几年王玉坤整理了《挂龙灯》、《珍珠衫》、《白云洞》、《三宝殿》、《双唤魂》、《郭巨埋儿》、《杀狗劝妻》、《三喜合》等剧本。
临清市田庄乡所在地处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