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信文集〕的面世.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宝信文集〕的面世

《张宝信文集》的面世 ? 张宝信富有传奇色彩,其《文集》备受人们关注。作为一名参与《张宝信文集》的收寻整理者,现述赘语,略表释然、欣然之感。 一、基本过程。《张宝信文集》的形成,并非偶然。生于晚清的张宝信,博学善文,才高不遇。当年,只要提起张宝信,在郯、沂、海、赣等县,几乎是妇孺皆知。我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讲了不少张宝信先生的故事,尽管不大懂,但也是随着大人的笑而笑。家父早年抄录了张宝信先生的《读书难》、《药铺赞》、《问天词》等,直到耄耋之年仍能背诵,并时常引用其中的名句。这自幼的耳熏目染,使张宝信先生的名字烙印在了本人心头。然而,近年来张宝信先生的名字却已少有人知,甚至被人淡忘了。面对这无可奈何的情景,作为其崇拜者,也只有遗憾而已。 2011年春节时,我与常林集团张义华老总聊天,扯到了张宝信先生的话题上,张总说:“先生系张南埠子人,也是当年影响一方、名副其实的文人。文人应有文传,可惜闻而未见。时逾百年,如能将其文搜集、整理成册,应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知道张宝信的人已经不多了,如再过几年,搜集整理恐怕就更难了”。张总之言,说出了广大爱张宝信先生文者的心声,表明了抢救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应有之意。也正是张总的这次点拨和全力支持,才促使了对张宝信先生遗文的搜集、整理,以致文集的形成。 搜集是一个到处打听、四处寻找、千方百计、乐而忘疲的过程,固然费力,而整理实有难度。因文稿皆是60年前,乃至百年前无标点的手抄本,又几乎处处引经据典,生僻字、异体字和繁体字居多,且都是行、草体,识读、断句、注释方面的“拦路虎”不言而喻。找文印社,人家一看打不了,贵贱不接。只好请县政府和县人大、政协三个办公室的(张涛、杨玉芹,何雯雯、孙凯、季小虎、高义勇)几个忘年交给帮了忙。有的是让他们先打出来,由我念着再改;有的则是由我边念边打的。其中“三天识一字,汗水湿满巾”的情景,是经常发生的。存于碑上的文字,历经百余年风雨,个别字迹已斑驳模糊,难以辨认,只能反复推敲,再三确定。 应当说,文集成于众人之力。其中,县政协原文史委高田熙主任,多年来对张宝信先生一直给予公正的评价,且通晓古汉语知识,对文集的断句、校核下了很大功夫。已至耳顺之年的杨方奎先生,凭借着已有的书法功底,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用电脑打出了绝大部分的《两铭精室文集初稿》;张炳传老师在人物标注、年谱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时任县政府秘书左德宝、张明坤工作之余,既帮打字,又予注释。同时,县里的一些老领导高熙瑞、于清玺、赵全兴、尹子川、张云龙等,以及社会上张宝信先生的“粉丝”们,给予的鼓励和支持,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文稿来源。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觅之所及,应辑尽录,共获得张宝信先生遗文200余篇。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杨方奎先生家藏的《两铭精室文集初稿》近50篇、约4万字。此稿使用毛笔,从头到尾行草相间,蝇头大小,不温不火;柔而不弱,草而不乱;密处笔笔到位,疏处字字严谨。从其超妙的文笔、精心的编排和独特的字体来看,无疑是张宝信先生的真迹,当属其亲手整理、传至于今的孤本。其中时间最晚的《高鹤坡、高丹坡先生传》,均作于1906年。由此推断,《初稿》成于百年之前。杨方奎先生是书香门第,其爷爷是个郎中,家中藏有许多书;文革期间,其他的书都烧了,而唯独张宝信先生的这本《初稿》被保留了下来。应当说,这本《初稿》对文集的搜集整理,起到了抛玉引玉的作用。 二是靖镒先生73年前抄的作品。靖镒,字葆忱,小张宝信25岁,山东省立第二师范本科毕业;出自其手的共89篇,系1937年为避倭祸,由临沂回老家柳庄搜集抄写的,并为之而序。1944年在其去世前,将其手抄的这些文稿交待给其子靖汝衡。靖汝衡后因随部队挺进中原,又将这些文稿托付给同村的靖克章。靖克章不负重托,到莒南躲难时也随身带着文稿,文革期间将文稿藏在了地窖里;由其精心保存了整整四十年后,于1987年,才将这些文稿完整无缺地交给了靖汝衡。后来靖汝衡又转给了靖玉树先生,由其复印4份,分存于临沂、临沭政协等四处。这来之不易文稿,即成了文集的一个主要来源。 三是取自于贾玉玺、王开生、张炳传等先生家藏集抄40余篇,其实,这些也是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录自现存家谱和碑碣近20篇;十组435幅对联,取自张洪群先生处,其中较稀奇难得的一组(5幅)是115年前,作者自己用的续弦联,注有“时年二十八,喜期用八月初二日”。让人喜出望外的是,从临沂著名学者、当代珠算家靖玉树先生处得到了125年前,张宝信先生的《贡卷》。这《贡卷》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其保存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至今尚在,实属吉光片羽。为此,靖玉树先生就其发现和保存,专门写了一文,附在了文集的后面。 文集付梓之际,又发现了吴达三的一幅较为珍贵的照片,被编排在了正文的前14页中。之所以如此:一是吴达三,字一卿,与张宝信同龄,曾为同仁,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