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诗歌创作.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诗歌创作

发乎于情的诗歌创作 ——论情志在古诗创作中的重要性 歌以咏志,文章即是个人内心情感志趣的抒发。虽有云:“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虽言有不足,但由此也不难看出,人的行为活动无外乎就是内心的一个“情”字的抒发,《乐记》中也曾提出“凡音之起,有人心也……”,无论形式怎样,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内心情感的表达。而诗歌无疑也是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在体现,围绕“情”这个核心,我们的诗歌才能拥有自身的灵魂。失去了这个核心,无论辞藻多么华美,也只不过是一具美丽的皮囊罢了。 早在先秦时期的《尚书·尧典》中就提出:“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虽不同的人对其中的“志”有不同的看法,朱自清人为“志”为志向怀抱,周作人则认为“言志”即为言情。但统观其观点,无外乎就是“发心声以文字,即为诗”,心声即作者内心的一种情感,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可见,早在诗歌创作的初期,作家就已经意识到“情”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然而到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对于诗歌的创作又有了新的看法。 儒家学派的大家孔子曾做出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诗歌创作理论上,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情”是整个诗文的核心。二是从思想上说,“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也曾说过:“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这里要说,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冯友兰先生也曾说,这个标准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叫,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还要加一个“非礼勿思”。孔子对于诗,进一步提出了要止乎于礼的观点,但这种礼无非就是对情志的一种规范,也没有否定情志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情还是诗歌的核心,作为儒家学派代表孔子,正是意识到了情志在诗歌中的重要性,而从诗歌为政治服务的角度出发,提出规范情感,可见,情志对整个诗歌的灵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必须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到的品格,即礼的要求。而这种观点也是对孔子的一种继承,孟子也强调人的精神品格,即人的情志要美,只有情志美才能使文辞美。 如果说儒家学派对于诗歌的情志的重要性稍有模糊,那么汉代的《毛诗序》便是正式强调“情志”作用的一家。《毛诗序》中明确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这与先秦时代就已产生的“诗言志”的观点一脉相承。我们从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毛诗序》出于汉儒之手,与儒家的整个思想体系是融洽的,因而“诗言志”正逐渐被纳入到这一体系中而被经学化。不仅如此,《毛诗序》进一步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比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表述,在这里“志”与“情”的关系与内涵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但《毛诗序》认为它们是可以统一的。抒情之说,早先主要用在乐论之中,序文关于抒情观点的表述可以说袭自《荀子·乐论》或《礼记·乐记》。可知,序文的诗论中还留着许多乐论的因素,是因为它仍然是基于诗与乐的紧密相关性来认识诗的本质的。正因如此,《毛诗序》才汲取了乐论中的抒情说作为先秦以来言志说的必要补充。如果联系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整个发展史,我们就会意识到这一补充是多么有意义。孔颖达也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情与志是统一的,情志的统一构成了整个诗歌的核心,即诗歌的灵魂,诗以言志,有怎样的性情,便决定了有怎样的诗歌。 《毛诗序》是对儒家的一种继承,其本身也强调“发乎于情,止乎于礼”,情志的统一也必须合乎礼的规范,本身也具有保守性。那么西晋的陆机无疑是对这种保守的突破,提出“诗缘情而萎靡”的说法。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表现出一种文学的自觉性。同时,较少了诗歌抒情的“止乎礼”的束缚。“缘情”无疑是对诗歌的一种解放,其中的观点也是十分鲜明的。诗歌是情感志趣的一种抒发,缘情而作,才能使之有更为广阔的天地。 纵观历史,情志在诗歌的创作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文以质实,然后才能文质彬彬。情感便是诗歌的这根脊梁柱,失去了这种核心的作用,诗便是空言万物的美丽皮囊。树有根,才能言花,而情志无疑便是诗歌的根源。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