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籍整理的理论和实践.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籍整理的理论和实践

古籍整理的理論與實踐 喬秀岩 臺灣過去的古籍出版以影印爲主,近來文哲所大力開展清人著作的點校整理工作,可謂有劃時代意義。筆者作爲愛好者,一直關注古籍整理出版事業,并在實踐中對各方面問題有所體悟。衹是過去無意表述,沒有形成系統成熟的看法。這次奉林慶彰老師之命,試整理陋見,以作彙報。由於能力有限,論述不免零碎且多重複,概念也不夠清晰,敬請各位諒解。 一、理論 (一)古籍整理的基本概念 我們平常閲讀的古籍,大多是現代工業產品。能夠用二十世紀甚至二十一世紀的資料來討論研究歷史問題,是因爲我們相信其中的文字内容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古代情況。古人根據某些材料,基於某種思想,採用特定的語言方式來撰作一部著作,該著作經過轉抄、翻刻流傳到今天。有些書撰寫時間很長,也有些書經過多人、多次的改編,情況很複雜。通過古籍討論古事,必須了解我們手中的文字如何直接、間接地反映歷史現象以及古人思想。分析這些具體情況,以方便讀者了解,乃是古籍整理的目標。 古籍整理的出發點是版本。調查各種現存傳本,分析其間的關係,是版本學的任務。在版本學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各種文獻資料,研究這些不同版本上的文字有何特點,有何意義,如何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古代情況,換言之,了解此書撰作以及流傳的來龍去脈,應該說是版本目錄學的任務。在此基礎上,再深入研究不同版本上的文字,分析整理各種異文的不同意義,乃是校勘工作。閲讀整理好的文本,還要借助於訓詁學以及文字、音韻學等相關知識。衹有適當解決語言問題,才能理解文本所表達的内容。這些工作都做好了,才能討論歷史現象以及古人思想。以上是單純的文獻學模式,實際上各層次的問題都互有關聯,不能割裂開來。 古籍整理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方式是點校,在版本、目錄、校勘、訓詁各層次問題當中,校勘最值得討論。1987年出版的倪其心老師的校勘學大綱是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專業的第一部校勘學教材。書中(第三章第四節)論述校勘古籍的目的和任務是「努力恢復古籍的原來面貌,提供接近原稿的善本」。這一論述應該視爲比較抽象的理論概述,基本方向的確如此,但實際情況遠爲複雜。「原來面貌」往往無法論定,「原稿」不如刊本也是常見情況。陳垣根據校勘史書的經驗,論四種校勘法,而強調慎用理校。若就經學古籍而言,繼承性、邏輯性明顯比史書強,校勘必須用各種經學觀念及邏輯來檢驗。總而言之,校勘的問題涉及面廣泛,不是單純的是非判斷。下面我將校勘問題與版本目錄學問題結合起來討論。 (二)書與版本的成長變化 今天我們看到的經書,都經過漢 晉注家校訂,在那以前經過漫長的流傳過程,内容不斷變化,這一點不待馬王堆周易、武威儀禮等材料而自明。即便在魏 晉以後,經書文本變化的幅度也相當大,諸多異文都是歷史存在。我們認識一部書,應該要有歷史眼光,不可以一種文本來否定其他異文。 今從中華書局2001年出版禮記譯解第一次印本中,摘錄三處禮記正文爲例: 第287頁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請信脩睦。」 第685頁祭義「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教自長始,教民順也。 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 第828頁緇衣「有國家者章義癉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 「請信脩睦」是十分單純的錯訛文本,禮記絕無這種句子,無需論證。「立教自長始」也是錯訛文本,看下文即知當作「立敬自長始」。但此錯訛并非禮記譯解編排之誤,而是阮刻十三經注疏的錯字。商務印書館白文十三經因襲之,黃侃批校本也失校,以黃校白文十三經爲底本的禮記譯解中仍然保留這一錯字。假如道光以後的著作引用祭義作「立教自長始」,除了知道這是錯誤以外,也必須知道這是作者因襲阮元刻本的結果,并非手民之誤。「有國家者章義癉惡」情況更複雜。禮記譯解的底本無「家」字,就禮記譯解而言,「家」字純粹是誤衍字。但衍「家」字卻有先例,陳澔集說作「國家」,禮記注疏閩、監、毛本也都作「國家」。另外,「章義」陳澔集說及禮記注疏閩、監、毛本都作「章善」,是因爲偽古文畢命作「章善」,禮記釋文已經説明「尚書作善」,唐石經初刻亦作「善」,後改「義」。校勘記、撫本考異都認爲衍「家」、作「善」爲錯謬,鄭注禮記的文本應該是「有國者章義癉惡」,而陳澔集說的禮記文本即作「有國家者彰善癉惡」。如果明 清人的著作裡引緇衣作「有國家者彰善癉惡」,決不能說是錯誤。「有國者彰義癉惡」、「有國家者彰善癉惡」,兩種文本都是禮記文本,而且帶有不同的背景意義;「立教自長始」之與「請信脩睦」同樣不能認爲是禮記文本,但「請信脩睦」是必需無條件消滅的錯字,而「立教自長始」是歷史存在而且有過一定影響的錯字,可以說在禮記文本概念的邊緣上。越是歷史長遠的經典,文本概念越複雜。書好像一個人,有成長發展,也有蛻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