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叶澜:教师的魅力在于创造(《上海教育》2013年第16期06A第32_36页).doc

叶澜:教师的魅力在于创造(《上海教育》2013年第16期06A第32_36页).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叶澜:教师的魅力在于创造(《上海教育》2013年第16期06A第32_36页)

叶澜:教师的魅力在于创造 (教育魅力探究——青年教师成长钥匙 高端访谈) 访谈者:叶澜 华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采访者:王厥轩 原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研究员 王厥轩:您当教师多年了,教师与医生、律师、建筑师、工程师、作家相比,其相同之处在哪儿?不同之处在哪儿?在今天的条件下,您认为教师的使命是什么? 叶澜:教师、医生和律师、建筑师、工程师是不一样的。一类是跟物质生产相关,一类跟人相关。教师和医生,尽管都是人,医生主要对人的身体,现在加了精神。医生在工作时,研究把为什么这么治病告诉你。作为教师,他关注儿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以及整个生命的发展。这几者之间,差异是清晰的,不难区别。 今天教师的使命就是使学生能够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他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他对这个社会尽一个公民的责任。每一代的教师都会有一个时代对教师的使命的要求,但是也会有一些不变的,不变的就是教师的事业是对人的一生负责任的一个事业,就是你给他的东西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是促进了他的发展还是阻碍了他的发展。尽管学生不完全被教师所左右,但教师的教育会成为一种力量,引导人前进和向上。一个教师,能够对儿童、青少年、对某一个人的发展变化留下了他的深刻印象,让他在每一个前进的重要的时刻会想到这位老师,那么这样的一位老师,就是在真实的意义上成了一位教师,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技能的教学者。 长久以来人们对教师认识上的一个偏差,就出在教师不是创造者,教师仅仅成为知识传递者。比如,教师上语文课,他只不过是把这个知识,教给别人他的任务就是教识字、读书、写字工作当成是一个创造性而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马克思讲很深刻,只有创造性的工作才会有尊严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者,孩子一起创造的每一天的生活为的未来生活作出创造丰富人的一生的很重要的工作的创造还表现在转化上,他把人类的那些精神财富转化成学生个人成长的精神财富。这个转化的技术,就是教育的魅力。他对学生精神世界不断地丰富,不断的完善我觉得教育事业和教育的魅力一定要与创造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教师,像蜡烛一样的,成天勤勤恳恳的去埋头苦干,就觉得对得起学生了,以牺牲自己作为职业高尚的表达,而不是用一种创造的智慧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内在的精神潜力。,他一定是没有魅力。跟工程师的创造不一样,跟建筑师的创造不一样,跟作家也不一样它的创造是一种为了人的生命的发展这里面有转化的创造,一个是教学工作自身需要创造,还有一个,它通过这个转化,从长远意义上,让每一个生命具有创造的力量?教材?教法》杂志登载,在今年第五期,很长,大约2-3万字。我觉得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到了重建的时候了。现在可以说是五花八门,非常的丰富,多元是一件好事情,至少大家都在努力,都想有一些新的创造。当然也不乏只是为了提一些新口号而在那里作弄的人。这样的人也有。我认为真正好的重建就要对教学的基础性的东西有一个把握,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有变化,应该怎么改,可能怎么改,从哪里开始改起,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性的把握,我们才会有个比较系统,比较清晰的认识。目前是有点杂乱的“丰富”,什么都在一个平面上呈现,恐怕还是要梳理。 还是要回到教学是什么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上去。要恢复跟过去的看法不一样,也不是一种简单的事情。我特别不赞成用“学习”来代替“教学”,也不赞成用“课程”来代替“教学”。教学,它不是教与学,教学是不能分的。只有进入到这样一个领域你才是进入教育学研究,要不然他进入的就是一个心理学研究,学习论的研究。我不赞成把教学全部涵盖在课程里面,因为课程改革了它本质上是对整个课程结构的一个改革,我在文章都已提到。我觉得前一段之所以没有对教学好好研究,就是因为有一种论调,认为抓好课程就是抓好教学。课程的主体和教学的主体不是一个主体。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编辑者,他们是由一群对学科教学有造诣的人所组成。一开始在讲什么课程执行力,我反对这么讲,这样把教师的创造剥夺了。教师不是简单的执行者,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会有自己的创造;而课程的编制主体是另外一群人,不可能所有的教师都来参与。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讲,他是教学的,他跟学生形成教学的复合主体。主体不一样了,相互之间怎么可以涵盖呢?涵盖不了。建筑师就不能涵盖工程师,他是两个东西。这样的涵盖带来什么结果?就是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提高了,而不是重心下放,教师变成被改革,被执行。然后就是课程专家到处去做报告,做完了,他们拍拍屁股就走了。他们做完了报告,就认为教师应该会改了,怎么可能呢?教师的实践主体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课程改革的不同意见很多。哪怕就是他不说不同意见,也就是表面上跟着在转,在应付。政府把教师抓得太死,你问教师幸福吗?你有这么多的规定,一天到晚去检查啊,考核啊,干什么啊!弄的教师没有自由,没有真正把心思集中到他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