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游牧文明是蒙古族悠久的游牧生产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文明形态
游牧文明是蒙古族悠久的游牧生产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与北方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明,是与中原农耕文明一起构成中华文明的来源之一。蒙古族游牧文明在我国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走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道路,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启迪作用。
一、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观
草原传统游牧业是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和水资源的一种生产方式。草场资源和水资源是游牧文明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有了丰美的水草,才能养育出肥壮的牲畜,才能保证游牧民族和游牧文明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草场资源和水资源对游牧民族来说是其生死悠关的重要的两种资源。古代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当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发展观,即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古代蒙古族信仰萨满教,敬畏生命、尊重自然。这一宗教认为,大自然的一切都有生命,都有神灵,人们都应当顶礼膜拜。如果随意破坏,将是对神灵的不敬。萨满教的教义里面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蒙古人的意识形态中,天堂为父亲,大地为母亲,他们祭天、祭火、祭山、祭敖包。敖包山、罕山都是圣山,是禁地。祭敖包的习俗来说,蒙古族在山岗、山顶、路旁等地用石块、沙土堆成圆形的土堆,称它为“敖包”(圣地),尊为神灵居住的地方,定时祭祀,祈求保佑牧业生产,禁止任何人在它附近放牧、动土、狩猎、河里倒赃物等,可以说,这是古代蒙古族的自然保护区。就这样,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感性在融入于传统的祭祀活动之中。在蒙元时期开始传入,逐渐占统治地位的藏传佛教的教义里面,也有因果法则、慈悲为怀、严禁杀生等生态伦理观。它认为杀害动物,杀害生灵,损害植物均被视为“作孽”。正是这种宗教信仰思想,支配着蒙古人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奉行一种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甚至连最高统治者也不例外。
二、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和用品的生产生活方式
游牧文明的显著特征在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来延续游牧人的生存发展。主要表现在节约自然资源,适度消费,重复使用,耐用消费,一物多用的朴素的生产生活方式上。蒙古族为了合理运用和节约珍贵的草场资源,减轻牲畜对草原和草场的压力,根据草原的自然规律,采用四季倒场轮牧的游牧生产措施,这是保护草原脆弱的植被的最好方法;水资源是草原游牧民赖以生存的又一重要珍贵的自然资源,蒙古人非常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他们历来把水看成圣洁的,把泉水成为“阿尔善”(意为圣水),认为污染水源就是水神的亵渎。所以日常生活习俗中有许多水的禁忌:如不许向水中投掷赃物、不许向水中溺尿,不许白昼入水,向水中取水要器具清洁等;蒙古族的居室——蒙古包,全部用柳条、毡子、畜皮、马鬃和马尾绳等搭建,简易轻便,抵御风寒,易于拆御、安装、搬迁、抗震,同时无须挖坑和盖墙,不会破坏草原植被, 这是游牧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有力佐证。蒙古族使用的勒勒车,选用白桦树制作,载重量不过400~500斤,轻便易驾,对草原的压力极小。
丧葬习俗上,也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特点,重生轻葬。他们或野葬,将死者装入白布口袋,或白布缠裹全身,载于牛车,送至荒野,任野兽、野禽啄食;或火葬,即于火焚尸。将死者驱车适野,置于空地上,覆以干树枝干草,点火焚之。烧尽后,将白骨碎块抛撒四方;或土葬,蒙古人对死者深埋,不留冢堆的习俗。“黑鞑事略”亦云:“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
游牧生态文明还体现在对食物、服饰等各方面的节约、节制利用上。蒙古人的主食,是手把牛养肉、血肠、肉肠、炒米、黄油、风干肉、奶酪、奶豆腐等;饮用牛奶、酸奶、马奶、马奶酒等;动物皮做成皮袍、皮囊、裤、靴、帽等;《蒙古族简史》中亦云皮袍:“此种长袍用途和优点颇多,乘马放牧中能护膝腰带,能保持腰劲的稳定垂直。”把畜群的分泌物——牛粪,羊粪晾干后做生活燃料和搭建牲畜棚圈的有机材料;蒙药多用草地上的草,粉剂为主等;另外,蒙古人宰食牲畜,须用掏心式,不许砍头的传统习俗。这就避免了牲血喷洒落地不可用,造成浪费。这种简单、简易、节制、节俭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的同时,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节约游牧民的劳动成果。
三、日常生活习俗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家训和禁忌?????????? ????????????????????????????????????????????????
蒙古族是游牧为生产方式的草原游牧民族,而游牧生产是最具生态特征的生产方式。蒙古族游牧文明的习俗、禁忌、家庭教育等领域中蕴含着丰富的保护生态的内容。
蒙古族为了处理草场资源与畜牧业发展的协调平衡,采取了倒场轮牧的游牧生产措施。倒场时按原路走动,不得为了省路而直走;倒场时要掩埋灰烬,整洁营地;不得向火中投入不洁之物;禁止小孩玩火,以为家里的牲畜会走丢。
不得指向苍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