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doc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   我国古代的官方信息传播系统,一般情况下都体现为封闭性、迟缓性、保密性和单向性的特点。这种传播特点极大地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传播思想开始逐渐受到国人的注意。综观整个晚清时期、国民党临时政府时期,袁世凯政府时期以及北洋军阀执政期间,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和新闻传播制度、管理方式都有所不同。但总的来看,清末民初新闻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清末民初新闻报刊业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取消了对本文由.L.收集整理传教的禁令,一些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大量的中文报刊,如《中外新报》(美国人玛高温、应思理1954年在宁波创办)、《六合从谈》(英国人伟烈亚力1957年在上海创办)、《中西新闻见闻录》(美国人丁韪良1872年在北京创办),以及《中外杂志》、《广州新报》、《闽省会报》等。根据1895年基督教会李提摩太调查中国报刊出版情况时所做的统计,当时先后刊行的76种中文报刊之中,十之六系教会报。1我国最初开始进行具有官办意识的办报实践,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1851年,御史张芾奏请以官报形式刊刻邸报并发行各省,但遭到咸丰皇帝的斥责,认为所有刊发抄报,乃民间私设报房,转向递送,与内阁衙门无关。 若为官报,不但无此例,且恐别滋弊端。2可见当时报业改革维艰。   中日甲午战争打破了洋务运动的迷梦。清政府开始有所注意文化传播和制度等方面的重要性。传教士在中国的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对康、梁一类的知识分子。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康有为等人多次上书,提出创办官报的设想。1898年,光绪皇帝听从康有为(化名宋伯鲁)的谏议,将要对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时务报》改为官报,并命令康有为督办,公开宣布报禁的法令,使民报和官报第一次同时获得自由办报的权利。但由于变法夭折,慈禧立即下令撤销《时务官报》。庚子事变之后,清政府对于官报的态度才发生了转变。但是,可以说,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对中国早期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到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短短三年间,各地新办报刊总计120种,其中,中国人自办的刊物约占五分之四。这些报刊虽说政治倾向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主张或倾向维新,时事政治类综合性报刊和主张新学的刊物占主流地位。3当然,这一时期的报刊有很强的社会功利性,与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关系紧密相联。维新运动期间,全国创办的一百多种刊物除了少数报刊得到外国租界庇护外,其余都被查封。甚至连一些办报也被迫停刊,我国近代新闻事业遭到第一次大规模的封杀。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民众对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普遍不满,反清情绪高涨。清政府对官报的态度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份官报是《北洋官报》,倡扬道德情感、启发民智。1902年,袁世凯首先在天津创办了《政治官报》、《商务官报》等一批中央报纸,直至辛亥革命爆发近十年间,清政府陆续开办各类官报近50种。可以说,早期官报的主要任务在于晓谕朝廷法令、新政、洋务新说等。当然,官办报纸的宗旨在于教化民众、统一政令。此外,由于清政府对国内新闻报刊业的控制有所松弛,全国创办的刊物数量增速迅猛。这十年中,国内大约有1100种之多的报刊问世,到1912年,全国报纸总销量达4200万份。4可谓盛况空前,形成了我国初期报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此次办报运动中,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占据了舆论主流。从1903年兴中会由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1905年《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在东京创刊,除了这两个在海外创办的报刊外,国内主要有以于右任创办的以竖三民系列报刊,整个辛亥革命革命时期,革命派在国内外创办了大约176种报刊,主要宣扬革命思想。武昌起义前后,由于孙中山所倡导的报界言论自由的主张,整个新闻界呈现繁荣局面。但随着袁世凯废除共和,实行帝制,控制舆论,1913年,整个报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很多报纸被查封。癸丑报灾后,全国报纸从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至1916年的130-150家,同时,促使报刊的报道重心从政治转向商业和其他方面。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舆论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由于西方各种现代文化思想的大量涌入,极大促进了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变革。在此时期,各方军阀混战割据,更在客观上打破了封建传统一元专制的思想和文化局面。五四前后,我国报业再次大发展,五四时期,即1917年到1921年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1000种以上。5这一时期的报纸刊物大多数都致力于反帝、反封建、反对军阀统治方面。此时期,一批新型报刊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新闻业的开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第1卷名《青年杂志》)和1918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