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教育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明节教育意义

清明节的教育意义 龙潭区江密峰中学 马瑞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伴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游子踏上了回乡祭祖的道路,然而也有一些人却在期待着难得的闲暇日,享受阳光、绿地和美女。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祭祖当然也算是一个重要的活动,但更重要的则是有一个难得的休息和放松。随着近年来兴起的长假旅游热,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更是无法抵挡春姑娘的召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庭院,走向田野,走到春天的怀抱,去感受春的气息,真可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这种自然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回家祭祖的游子心。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经过长时间的延续,清明已经成为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节日不仅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推动和发展。现代,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而且在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清明经济”“祭祀经济”“黄帝经济”等现象,对此,无论是一种纯粹政治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我们都应该以一种科学的方式给予适时引导,以便更好地教化人民,服务经济,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 扫墓应该是清明祭祖最主要的内容,其次才是和家人团聚,亲朋相互走动等等。祭祖的习俗在中国起源很早,据考古资料显示,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到了唐玄宗时,皇帝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的风俗习惯。清明祭祖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流传至今。 论语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所以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清楚清明节对于中华民族的教育意义,这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祭祀,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认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人民群众有效的教化,对社会风气正确的引导。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我们现在人对清明的理解并非如此,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金钱在许多人看来,成为人生价值主要的衡量标准,更多的人把清明看做是一种比排场,装扮门楣的事情,对此,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社会风气的不良反应,人心教化的畸形发展。 近年来就出现了许多令人不啻的祭祀形式,如有的人在扫墓烧纸时,烧的花样越来越离谱,如烧用纸扎的手机、彩电、冰箱、别墅、“奔驰”等,甚至还有纸扎“小姐”;有的还念经布道,超度亡灵,大搞封建迷信;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服装超市”“吃喝超市”“珠宝大全”等各种版本的“套餐”,一张塑料薄膜封口的“吃喝超市”上面,印有火锅、果汁、速冻饺子、美酒等图案;一张“服装超市”上面印有唐装、手提包、鞋袜、整卷的布料等图案;一张“自在逍遥”上面除了专机外,还有豪华游艇、别墅区等图案,更离谱的要数集各种卡证于一身的“套餐”了,上面除印有豪华小轿车、佣人外,有驾驶证、房产证、行驶证、身份证,还有金卡、美容保健卡等等。这些现象,既败坏了社风民俗,浪费了钱财;又污染了环境,还会带来火灾隐患;并助长了封建迷信活动的抬头,使清明节不再文明,更谈不上教育晚辈和后代。 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有有识之士提出,要将中国的“清明节”变成中国的“感恩节”,使我们的青年和晚辈,在长辈们虔诚的一举手、一投足中去感受对祖先的崇敬和思念,去感受历史,接受这种切身的教育。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种行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一则目前中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中国民众国际地位的普遍提高,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先烈和祖辈的积淀和付出,我们对他们应该崇敬和思念;二则,在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节日不断充斥中国新新人类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中国青年的引导,教育他们学会尊重中国文化,发扬中国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懂得中国文化的价值,明白中国文化的国际性和先进性,进而由此而产生发自内心地尊重我们的历史和自主地弘扬我们祖先的丰功伟绩,这也是当下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充分利用和发扬以清明节、端午节和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施行文化教育是难得的机会和我们得天独厚的资源。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