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扫雷“洋教头”陈代荣.doc
扫雷“洋教头”陈代荣
――上世纪90年代初,他曾参加过中越边境扫雷行动,最近几年又先后3次作为中国援外扫雷专家组重要成员,赴国外实施援外教学扫雷。他是目前我军参加援外扫雷次数最多、示范排雷数量最多、培训外军学员最多的扫雷专家。
――他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国际人道主义援外扫雷手册(教材)》,与专家探索出26种科学排雷方法和手段,取得20多项技术成果,研发6项新装备,填补了我军多项扫雷技术的空白。
――他组织实施的扫雷,与其他国家扫雷部队相比,速度最快、质量最高、成本最低、安全系数最大。他所带的扫雷队伍至今无一人伤亡,被国际同行叹为“奇迹”。
――目前,他作为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中国工兵营排雷连连长,在黎巴嫩南部地区执行战后排爆任务,在异国继续书写辉煌。
他,就是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副团长兼工程师陈代荣。
走进雷场,命悬一线。扫雷,体现的是技术,考验的是忠诚。
20年行走生死线,100余次排除重大险情,10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陈代荣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过硬技术捍卫祖国荣誉
中东之国黎巴嫩地处美丽的地中海沿岸,经过黎以冲突的战火之后,南部地区到处都是遗留下来的各种爆炸物。这些弹药因为已经发射过,虽然没有爆炸,但已处于无法预料的战斗状态,稍有触动就可能引发爆炸。
陈代荣带领中国维和官兵深入雷场、未爆弹区,在危机四伏的生死线上排除各种地雷和未爆炸物5714多枚,清排雷区5万多平方米,展现了中国扫雷专家过硬的专业技术。
此前,陈代荣曾三次走出国门,执行援外教学指导扫雷任务。陈代荣和他的战友,凭借过硬的扫雷技术一次次为五星红旗增辉添彩。
2002年9月,陈代荣奉命随队远赴非洲厄立特里亚执行教学指导扫雷任务,这是陈代荣第一次走出国门。这也是我国政府第一次援外教学指导扫雷,包括厄政府在内的世界各国对此十分关注。
2002年12月9日,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一些国外扫雷部门等机构专门组织人员到陈代荣所在的雷场参观见学。200多平方米的雷区,陈代荣和其他6名战友,仅仅2小时就一扫而光。
面对眼前的景象,参观团成员不解地问:“陈中校,你们扫雷为何如此快速高效?”陈代荣自信地回答:“靠的是管用的器材和过硬的技能。有器材,我们就能找到地雷,有技能,我们就能排雷。”
2005年9月,陈代荣参加援助泰国的扫雷行动。在一次分割雷带时,一名曾多次参加排雷并接受过外军扫雷培训的泰方学员十分自信地说:“依我的经验判断,这里肯定没有地雷。”说完,他一步跨进雷区,准备进入下一个目标区。
陈代荣及时拽回这名学员,操起探雷器开始搜排。不到10分钟,他就发现并成功排除一枚跳雷,那名泰国学员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
过去,当地组织扫雷时常出现遗漏现象,对此大家十分头痛,但一时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陈代荣经过反复琢磨,多次试验,终于摸索出“门型框标示搜排法”,使搜排空间更加紧凑规范,有效解决了排雷中的“漏雷”难题。
艰苦条件彰显顽强作风
2002年9月,陈代荣赴厄立特里亚执行教学指导扫雷任务前,大家早把困难预想足了,可到那儿后才发现,现实条件比预想的还要差。
厄立特里亚气候恶劣,白天平均气温都在40℃以上,穿胶鞋在地上站不到10分钟,鞋底就发烫。如此高温酷暑,用水却极有限。他们的饮用水要从100多公里外的首都阿斯马拉拉运,来回需六七个小时,一周一次,一次只有12小桶。为节约用水,陈代荣和战友们“探索”出节水方法:喝水时,先拧开军用水壶,倒小半水壶盖的水,伸出舌头在盖里舔一舔,再用嘴唇贴在盖里湿润一下,用嘴抿七八次,才把小半盖的水喝下去。每天洗脸时,将毛巾一角润湿后,擦一擦就算完事。
在雷场上,19公斤重的扫雷服穿上不到5分钟就大汗淋漓,加上缺水,有时一个月也洗不上澡,官兵们很快患上烂裆病,痛得走路都困难。面对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陈代荣没有半点抱怨,他带头给大家鼓劲:“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军人,在雷场的一举一动,只能给五星红旗增辉,决不能抹黑。”
一次,陈代荣正带领大家组织实施爆破排雷作业,厄方翻译格罗麦恳切地对陈代荣说:“陈中校,你看前面那几棵树尽管不起眼,可它们已经生长了近20年。这里严重缺水,这些树能活下来非常不容易,你们在排雷时能不能不伤害它们?”
面对格罗麦期盼的眼神,陈代荣一晚未合眼。第二天,他决定实施“人工分标段搜排法”:扫雷队员每三人分成一组,根据地雷最大杀伤半径,每组间距25米,一字排开向前搜排,作业完毕后统一向一个方向移动。
这样一来,尽管对作业进度影响不大,又可避免两个相邻小组同时展开作业时造成误伤,但加重了扫雷队员的劳动强度。战士们弓着背弯着腰在雷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