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愁”情探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清照“愁”情探因.doc

李清照“愁”情探因   摘要:李清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取得杰出成就的女作家,尤其在词作方面,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然其成就的取得是用自己血和泪在书写,词中愁情又怎是仅仅一个“愁”字了得,其中蕴含着鲜为人知的对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控诉。   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愁因      李清照历经千年洗礼仍然遮挡不住其耀眼的光辉,词中日久弥新的愁情无不拨动着读者心弦。然其词中的愁情仅是“愁”字可以概括的吗?从她的生活背景和经历中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一个别样的苦命才女子。      一、前期词“愁情”探因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虽然这是个动乱屈辱的悲剧时代,然其亦有短暂的和平时期。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直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她都是生活在和平时期,这段时期的经历和学习为其日后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李清照生长于一个开放、文化氛围浓厚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兼文学家,曾师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 之一。母亲王氏也是出身名门,文学修养很高知书善文。浓郁的家庭文化熏陶对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有相当的影响。再加之天资聪颖,使其少年便展露出过人的文学才能。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   据此说李的童年、少年生活应是幸福美好的,然从其作品中我们会看到一个别样的女孩。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从词中所记可以看出,李是生活在一个开明宽松的家庭,本应被束缚在高楼闺阁的大家闺秀,居然可以在外游玩很晚、沉醉且晚归。这在古代的封建社会是非常罕见,可见其父对其宠爱之深,其活泼开朗、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然其真的是幸福的没有一点忧愁的吗?让我们再次看下“常记”二字,词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词作?是在回忆:回忆那美好的快乐时光。在什么情况下人们往往对快乐时光念念不忘?失意时,不快乐时。《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可谓文学史上最为幸福美满的婚姻,夫妻俩情投意合,相爱甚笃。因此短暂的离别会使情思敏捷、才学颇高的词人将此情诉诸笔端,千百年来的相思名著也因此永耀光辉。   然我们把以上两首词仅看作少女、少妇的闲愁――“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否太过简单化了?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李虽然具有女性的多愁善感,但其更是一位女才子,是一个文学家,具有知识分子的明锐眼光――上帝似的眼光,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深层次的东西。从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来看,长期以来的封建思想已侵入到了人们的骨髓,再开明的思想也只是在某些方面――不动摇封建思想根基的基础上。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自不再说,程朱理学的兴起更是“存天理,灭人欲。”把人们真实的思想、行为严格的限制在了框框里。男性犹如此,更何况没有社会地位的女性呢?性别的文化制约使再优秀的女性也得被束缚在深院闺楼里,与社会无缘,人生的价值仅在于传宗接代。   因为美好所以记得,因为记得所以反衬出现在的不美好。因为相爱所以想长相守,因为想长相守所以反衬出女性在当时被压制。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写于赵明诚结束屏居青州生活,从新踏入仕途时。我们暂且不说这首词是抒发词人对丈夫离去的不舍。试想词人为什么对丈夫这次出士怀有如此强烈的“不满”:“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宋王朝在当时其实已经是皇上昏庸,奸臣当道,外强中干。是什么使词人对当今的朝政失望了呢?他们隐居青州的原因,其父被政敌的弹劾等等,使其对仕途失去了信心,知道赵明诚出世也很难有所作为。且从词中所用典故可知,词人不仅仅是上帝的宠儿具有犀利敏锐的眼光,她更是一个需要爱与被爱的女性,也正是因为她的敏感多情使他需要更多的爱与呵护。《金石录后序》中李记录赵明诚临死前的情况说:“殊无分香卖履之意”,与无意中流露出赵是蓄有姬妾的,在当时有钱人家三妻四妾本无可厚非,再加之李无子嗣,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赵明诚蓄姬妾更是于情于理都不为过。而对于李来说,这些“道理”更是深明于心,大家闺秀的身段,传宗接代的责任感,都使她便纵有千种不愿也不会说出――“多少事欲说还休”,此时的愁,还仅仅是“愁”可以概括了的吗?人因爱而生,越是清醒者越是需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