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帝四经》与《老子》的不同之处.docVIP

浅析《黄帝四经》与《老子》的不同之处.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黄帝四经》与《老子》的不同之处.doc

浅析《黄帝四经》与《老子》的不同之处    摘要:黄学的核心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清静无为,在政治上表现为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与老子思想基本上等同,故称黄老之学统属道家学说。其实黄学与老子之学有很多不同之处,黄学发展丰富了老子之学,本文就此对黄学和老子之学的不同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黄学;老学;道德;法治;无为;有为       《黄帝帛书》于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全书由《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组成。经唐兰先生考定,它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黄帝四经》[1]四篇。帛书正是一汉初风行一时的黄老合卷的形式抄录在一起的。赵吉惠先生认为《黄帝四经》应为战国中期以前的作品并作了如下几方面的考证:(一)“黄老之学”产生于商鞅、申不害、韩非之前,从《史记?乐毅传》关于传“黄老”世系之记载可以推断出,新出土的古本《文子》也可推断“黄老之学”产生于战国中期以前,同时《韩非子?解老篇》的体例及所征引材料也可以印证; (二)《十六经》的文字内容反映着战国中期以前的历史面貌,古代学术自战国初期即已显露“综合”之势。[2]陈鼓应先生说,《四经》引用《老子》的词字、概念,多达170余处[3]。这说明《四经》的大部分思想源于《老子》的思想。西汉人每每以“黄老”并举,可以看出黄老的相似性和相联系性。传统学术认为认为:道家学派内部分两支,一支是“老学”,另一支是“黄学”。 黄老之学,就是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和称。黄学的主要经典就是《黄帝四经》。   事物没有绝对的相同,黄帝四经和老子思想尽管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它们仍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本文将从从多个角度来浅析《黄帝四经》和《老子》的不同点。   一、道解读的社会倾向化   “道”这个概念在《老子》中指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同时老子也主张“人道”法“天道”(《老子?二十五章》)。道的含义主要在于哲学意义层面上,但是《四经》中的“天道”常常具化为“人道”,表现出经世致用向社会化倾向。现从《黄帝书?经法》试举几例:   “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   “故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密察于万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   “引绳知天下”,“上明于天”,“中达君臣”,“密察于万物”以及“贵贱、万民、畜臣”等词语的使用,明显看出“道”的社会化倾向,在《黄帝四经》还有大量的关于雌节、刚柔、争与不争等问题的论述,这些也都表现出对社会强烈关注的意识。   二、由“德”演化成的民本思想   老子没有直接为“德”下定义,但是对德还是有相关的论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失道而后失德……”[5] “失道”而后就“失德”,可以看出“德”是紧随“道”的,是属于道的,因此《韩非子?解老》曰:“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   《黄帝四经》中对“德”作了解释为:“德者,爱勉之也。”(《经法》)德有仁爱和勉励两个意思,突出表现就是“亲民”、“爱民”,如:   “吾畏天爱地亲〔民〕,□无命,执虚信。吾畏天爱〔地〕亲民,立有命,执虚信。吾爱民而民不亡,吾爱地而地不兄(荒)。吾爱民□□□□□□□□死,吾位不□。吾句(苟)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黄帝书?十六经》)   这段文字中数言“亲民”、“爱民”而且也提及“亲亲”、“兴贤”,显然,黄老道家认识到为了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必须亲民爱民,施行仁政。而且《黄帝帛书》将“畏天”、“爱地”、“亲民”三者相提并论,可以看出黄老的民本思想。   《管子?心术》说:“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其所得以然也。”在《黄帝帛书》中,德也有此层意思,就是“得”。如《黄帝书?经法》曰:    “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发号令。”   二年“用德”而三年“民有得”,“民有得”正是君主“用德”的结果。何谓“有得”?《黄帝书?经法》接着说:“有得者,发禁弛关市之征也。”也就是采取开放禁令,放宽关隘集市的征赋等政策,还利于民,增加老百姓的收益实行富民政策。当然《黄帝书》更强调农业为根本,“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毋]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黄帝书?经法》)   按土地状况,适时种植合适的植物,并有节制地使用民力。通过减少苛捐杂税、薄收赋敛来增加人民的收入。总之,就是要通过这些“德”的具体措施使人民有所“得”。这样的政治也就是所谓的“德政”。   要实现“治安”、“民富”的“德政”,统治者还应该具备内在的“德行”,否则,“德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