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古老高等生命化石-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网.doc

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古老高等生命化石-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网.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古老高等生命化石-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网

中 国 科 技 通 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第610期 2011年2月20日 万钢部长会见意大利客人 ??? 万钢部长于2月10日会见了意大利新任驻华大使亚努齐先生和到访的意大利环境部克里尼总司长。双方积极评价中意科技合作在两国关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一致认为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合作已成为中意关系中的亮点。双方还就落实2010年温总理访意期间签署的关于电动汽车的合作备忘录,推动电动汽车示范和设计合作,以及促进生态住宅及可持续发展人员培训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为推动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做出更大贡献。 ?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课题组在安徽休宁县蓝田镇找到了6亿年以后在海洋50-200水下存在过的“蓝田植物群”。该植物群展现了6亿年前震旦纪时代地球上温暖浅海中早期动物大规模出现前夕的生命景观,是地球早期生命从简单向复杂进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该发现把“高等生命”起源向前推进了近4000万年。《自然》杂志2月17日刊出他们的论文。该研究为高等生命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最古老的化石证据。? 中国科学家在水稻株高调控研究获重要进展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在水稻株高发育的调控研究上取得新的重要进展,该成果于2月9日在线发表在《植物细胞》杂志上。 ? 何祖华研究组一直致力于水稻节间发育的研究,成功克隆了BENT UPPERMOST INTERNODE1(BUI1)基因并系统阐述了BUI1蛋白的生理和生化功能。BUI1编码一个植物特异的Class Ⅱ formin蛋白,调控细胞微丝骨架(actin cytoskeleton)的装配和动态变化。微丝骨架是细胞形态和多种生理过程的基础。BUI1的突变导致细胞中F-actin含量降低、actin bundles数目减少,细胞的伸长和极性扩展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了BUI1突变体植株的节间发育,表现为最上节间严重缩短,呈弯曲生长。通过与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黄善金课题组合作,他们系统分析了BUI1的生化功能,证明BUI1参与了微丝骨架装配的各个过程,并呈现其特有的调控性能。该研究通过一系列体内染色和体外生化实验,证明Class Ⅱ成员BUI1是微丝骨架的重要调控因子,在高等植物微丝骨架装配和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同时为水稻株高发育调节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家发现人肝癌预后判断和治疗新靶标 《癌细胞》杂志2月15日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课题组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其通过深度测序技术进行人正常肝脏、病毒性肝炎肝脏、肝硬化肝脏和人肝癌microRNA组学分析,发现了microRNA-199表达高低与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证明microRNA-199能够靶向抑制促肝癌激酶分子PAK4而显著抑制肝癌生长,从而为肝癌的预防判断与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标。 曹雪涛课题组与国内多家单位联合攻关,先通过深度测序技术首次获得了人正常肝脏、病毒性肝炎肝脏、肝硬化肝脏和人肝癌组织的microRNA组数据,了解到肝癌与正常肝脏microRNA的差别,通过4个独立的肝癌患者临床队列分析,发现人正常肝脏高丰度表达的microRNA-199在人肝癌中普遍性显著降低,并且microRNA-199的低表达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显著相关。进一步发现肝癌组织中组蛋白甲基化改变导致了microRNA-199表达降低,microRNA-199能够靶向抑制PAK4进而抑制下游的ERK信号通路,从而抑制了肝癌细胞的生长。通过肝靶向性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microRNA-199基因治疗,显著延长了肝癌裸鼠生存期。由此证明microRNA-199是肝癌预防判断与治疗新的潜在靶标,为肝癌生物治疗提出了新方法。? 中国科学家通过星地联合探测南极冰雪冻融 近日从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了解到,中国科学家将通过星地联合探测南极冰雪冻融。极端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平台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程晓教授、李秀红博士等研制,经过现场与国内科研人员联合调试,平台目前运行正常,通过铱星通讯系统,数据已实时打包传回北京的数据中心。该平台可提高人类对极区地表的实时观测能力,将系统与卫星遥感观测相结合,可为全球变化研究、遥感卫星数据反演、验证提供连续的极地冰雪环境参数数据。? 这次安装的两台仪器位于距南极中山站约15公里的南极大陆冰盖上,是通过卫星遥感反演确定的最佳冰雪冻融观测位置,国内其他科研人员根据同步获取的卫星遥感数据,通过星地联合探测,就能知道冰雪冻融的变化。从外形看,平台的核心部位——嵌入式保温机箱类似台式电脑的主机。它将观测垂直剖面9层雪温、雪表面湿度、光照、大气压、GPS、雪深等参数,能够实现传感器数据的自动间歇性采集和每日按时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