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十七年”电影改编浪潮的成因.docVIP

浅议“十七年”电影改编浪潮的成因.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十七年”电影改编浪潮的成因.doc

浅议“十七年”电影改编浪潮的成因   【摘要】“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依政治而生,远离商业压力,据文学作品改编电影作为一种社会象征行为此时达到历史最高潮。这股改编浪潮既产生了许多具体文本,也形成了一定的改编理论。究其原因,除了改编是电影自身规律的要求外,更多的成因来自于“十七年”特殊而迥异的社会政治环境。本文从社会历史、政治环境、创作者个人素养以及电影自身规律的角度来关注这一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改编      “十七年”既是中国获得新生的开端,也是中国新旧电影的转折点。新中国带来的荣誉感,以及新时期建立主流价值体系的急迫感,呼唤一种强而有力的大众媒介作为意识形态宣传载体的出现。同为社会主义的中国直接吸取了列宁关于电影的观念,即在所有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于是,“十七年”电影完全被政治绑架。这种艺术与政治的紧密关系,虽然带给电影行业一定的繁荣,但更多的是电影在主题思想、表达方式、类型、人物塑造、结构上的同质化和程式化。在“十七年”电影类型中,大量改编电影的出现成为这个时期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不仅出现了《祝福》《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红旗谱》等一系列改编片而且形成了关于电影改编的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这一时期改编片的政治目的高于商业利益和艺术追求,在“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原则指引下,改编片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趋向――“内容基本上都是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和讴歌革命斗争生活,表现手段基本是现实主义手法。”①一方面政治目的登峰造极,另一方面广大电影创作者大胆创新勇于开拓,这种悖论使“十七年”电影中的改编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追溯“十七年”电影时期改编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改编传统的积累   脱胎于“影戏”传统的中国电影,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开始了大量的改编,既有《庄子试妻》《玉梨魂》等取材于文学作品的改编,也有改编自文明戏的《黑籍冤魂》《弃妇》等。此外,还有从外国小说改编而来的影片,如侯曜根据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改编而成的《一串珍珠》,和从外国侦探小说改编而来的《红粉骷髅》。前期中国电影的技法很多都是从舞台剧和文明戏转嫁而来,其中就包括无剧本的即兴拍摄。早期中国电影缺乏规范剧本创作的原始积累,于是当20年代电影取得比较快的发展时,题材的缺乏和专业编剧的匮乏成为当时电影发展的一大瓶颈。也因为许多最早涉足电影的人都是从文学和戏剧界进入电影业的,在题材不足的情况下,他们自觉地将文学与戏剧的一些题材带入电影,所以改编成为那个时代电影剧本的来源途径之一。三十年代,有出于商业目的改编的《啼笑姻缘》,也有迎合党领导电影需求而改编的《春蚕》,还有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委婉地抒发自己爱国情怀而改编的《家》《春》《秋》等。所以我们说,改编电影在“十七年”时期出现蓬勃发展的高峰,首先它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这种创作方式经过长期积累后,实现由量变到质变蜕化的正常反映。   二、国家政策的引导   新中国的成立带给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巨变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无论是电影事业的管理还是生产放映环节,新中国的成立都给其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面貌。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对人民电影事业作出了指示,明确规定了当时电影工作的方针和选取电影剧本的标准,“电影剧本的标准,在政治上只要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而不是反苏、反共、反人民民主的就可以。还有一些对政治无大关系的影片,要在宣传上无害处,有艺术上的价值就可以。至于艺术标准,也应从大处着眼,不应流于细节的苛求。”②虽然党放宽了电影剧本选择的标准,但当时的创作情况是“建国以来,电影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接着,就发生了所谓的‘剧本荒’,在每年召开的制片厂厂长会议上,厂长们都提出了‘给我们编剧’的要求。”③于是,在专业编剧不足,同时政策对新电影创作的约束也比较小的情况下,一大批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适时而生,如《白毛女》《钢铁战士》《新儿女英雄传》《龙须沟》等都被顺利地搬上银幕。   但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很快就注意到建国初期电影发展过快和控制不严带来的诸多问题,在开端于批判电影《武训传》的政治运动以及随后的文艺整风运动中,许多电影编剧、导演、演员都被牵连,电影创作都进入了瘫痪状态,“1951年,除了决定拍摄《南征北战》之外,几乎再没有一部影片投入生产。”④对电影《武训传》长达半年之久的批判,使“电影人遇到了不知所措的惶恐境地,如何为新中国电影创作提供适宜的表现内容和恰当的表现形式,是他们一时难以明确认识的难题。”⑤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迎接建国十周年、建党四十周年,党对电影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央的号召下,许多电影工作者深埋心底的创作热情再次得到鼓励,他们满腔热忱地投入了国庆十周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