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心理惩罚的教育病理及其治疗的副作用.docVIP

浅议心理惩罚的教育病理及其治疗的副作用.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心理惩罚的教育病理及其治疗的副作用.doc

浅议心理惩罚的教育病理及其治疗的副作用    摘要:心理惩罚是教育疾病的一种,它具有隐蔽性、无意性、破坏性与长期性等病理性特征,对于它的治疗主要存在强制性的禁止与严厉惩处以及提高教师素养等手段。但是这又将产生一些新的问题,诸如教育投入的提升所带来的浪费,教师积极性的下降等。    关键词:心理惩罚;教育病理;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教育病理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是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功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使教育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变化的过程。”[1]这些状态通过种种现象展现在教育者面前。然而,教育中的理想状态与教育的现实功能还存在的一定的差距,这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病理的进一步思考,有学者认为整个教育都带有病理的性质。自有教育始,惩罚就伴随其中,甲骨文中的“教”字即表示成人手拿着器械,督促学生学习的行为。心理惩罚就代表着一种教育病理现象,在学生的权益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的当下,对这一病理现象的治疗也随即展开。   一、 怎样理解心理惩罚的病理性特征?   依据田汉族教授对心理惩罚的定义,“心理惩罚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提出超过受教育者心理承受的强度要求,学生被动、消极执行、从而导致学生心理障碍或学习障碍的教育活动。”[2]心理惩罚包含着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人格、情感的伤害与打击,心罚、隐性心理伤害等等都是这一概念的不同提法。   普遍认为,心理惩罚首先具有隐蔽性。心理惩罚的实施形式较为隐蔽,它隐含在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当中,几乎和所有的教育活动同时进行。例如,为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采用排名的方法刺激其学习积极性,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这是公开对大多数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的摧残。诸如此种的教育现象如此普遍,但其中往往蕴含着对学生的心理惩罚。另一方面,从教育者与学生对它的反应来说,心理惩罚也具有相当的隐蔽性,我们往往能发现教师无意的话语、动作、眼神等等行为就能够对学生产生相关的影响,而往往只有当学生表现出消极的情绪或行为时,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种伤害。其次,心理惩罚具有无意性。这种无意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教师主观上想对学生进行心理伤害,而是一种客观效果上的伤害。有学者对“罚抄现象”进行研究,认为“教师让学生罚抄数遍作业的主观愿望是想通过此种手段让学生加深对作业内容的理解,并引以为戒,但在客观上却可能对学生带来了隐性心理伤害。因为学生在受罚的戒备心理状态下,积累的不是积极地成功体验,而是消极的失败体验。”[3]第三,心理惩罚具有破坏性。依据心理惩罚的定义我们可知它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甚至能导致学生的身心障碍和疾病。在道德上也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学习兴趣的丧失,情绪低落、性格孤僻、胆小怕事、品德不良等。最后,心理惩罚具有长期性。正是由于其隐蔽性,心理惩罚的病因非常复杂,而且不能迅速消除。   心理惩罚的危害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处于形成自我认同感、情感激荡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自尊心是他们重要内驱力和精神支柱,是促使他们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然而它又是极其脆弱,极易受到伤害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甚至是仅仅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往往易作出伤害学生自尊的行为,比如采用过激的、反人性的教育语言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产生语言暴力。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形成自卑心理,甚至完全否定自己,进一步则导致对外界环境认识的偏差。从而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对学生的自尊心的伤害是心理惩罚造成的首要危害。第二,心理惩罚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长期受到教师心理惩罚的学生,可能会对教师的强权予以屈服,容易养成怯懦畏缩、优柔寡断的弱者性格、形成暴躁乖戾的不良品质,或者强烈的抗拒心理和逆反心理。第三,心理惩罚破坏了正常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恶语指责,不公正的对待,以及缺乏耐心等等行为将家具师生关系的恶化,教师对于学生教育病理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是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功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使教育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变化的过程。”[1]这些状态通过种种现象展现在教育者面前。然而,教育中的理想状态与教育的现实功能还存在的一定的差距,这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病理的进一步思考,有学者认为整个教育都带有病理的性质。自有教育始,惩罚就伴随其中,甲骨文中的“教”字即表示成人手拿着器械,督促学生学习的行为。心理惩罚就代表着一种教育病理现象,在学生的权益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的当下,对这一病理现象的治疗也随即展开。   一、 怎样理解心理惩罚的病理性特征?   依据田汉族教授对心理惩罚的定义,“心理惩罚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提出超过受教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