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一个家系DSRAD基因突变分析.docVIP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一个家系DSRAD基因突变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一个家系DSRAD基因突变分析.doc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一个家系DSRAD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李敏,王丽君,张彩娥,吴雄文,邓云华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一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的致病基因DSRAD进行检测,以期寻找到新的致病突变. 方法 : 采用RTPCR方法从人外周血中获得DSRAD基因cDNA,然后克隆至pTA2 vector,经阳性克隆筛选后进行基因序列测定,通过BLAST程序网上比对找出可能突变位点,再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进行新突变验证. 结果: 对该家系DSRAD基因测序发现患者存在碱基替换A1167G(Q389Q),由于编码的氨基酸未改变,均为谷氨酰胺,为一种同义突变. 经单链构象多态性 分析 证明该突变只存在于该家系患者,不存在于家系健康人和100名无亲缘关系对照者. 结论: 该同义突变可能导致患者皮肤色素异常改变,其具体的机制尚需进一步 研究 . 【关键词】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突变;DSRAD基因;cDNA克隆;聚合酶链反应;多态现象,单链构象 0引言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yschromatosis symmetrical hereditaria, DSH), 1924年首先由Toyama等在日本报道. 该病主要发生于日本和 中国 ,另外韩国、印度、欧洲和北美也有少量报道[1]. DSH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较高的外显率,亦有散发患者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报道[2],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近年来,国内外多个研究小组对该症进行了系列遗传学研究,最终确定了其致病基因为双链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double stranded RNA specific adenosine deaminase, DSRAD)[3]. 到 目前 为止,在DSH患者中共发现40余种DSRAD基因的突变. 为完善该症的突变谱,我们对一个DSH家系的DSRAD基因进行了突变检测,研究DSRAD基因的突变位点在皮肤的色素代谢中可能起到的作用.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研究中家系3代,共11人,其中6例患者(图1). 先证者: 女,9岁,体格发育和智力与同龄人相仿, 未发现明显的系统症状. 3岁时出现手背散在色素减退斑,随着年龄增大,色素减退斑越来越明显,并夹杂色素沉着斑点,皮损缓慢蔓延,目前已侵及手腕部及右脚踝,皮损夏季明显而冬季减轻. 先证者的母亲(II2)自述3岁左右开始出现皮损,目前色素异常性皮损主要位于手足背,呈对称性分布,面部有少量雀斑样皮损. 先证者的舅舅(II1)及其儿子(III2)女儿(III3)有类似表型,于四肢末端陆续出现深浅不一的色素减退斑,间杂褐色斑片,其临床表现符合DSH. 所有患者黏膜、指(趾)甲、牙齿和毛发均正常. 图1DSH家系图 1.2方法 1.2.1遗传物质的获取获得知情同意后,无菌采集该家系成员静脉血5 mL,常规提取基因组DNA;同时还采集先症者与一名正常家系成员静脉血5 mL以提取mRNA. 100名对照(以排除可能存在的基因多态性)来自湖北及周边地区的正常人,未发现有色素异常. 1.2.2引物设计与合成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人DSRAD基因的cDNA序列通过Primer5.0软件设计3对PCR特异性引物扩增该基因全长,由上海英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 引物序列如下:第1对:上游引物P1:5′ GGAGTAGCGGAGGCGTGG 3′,下游引物P2:5′ CTTGCTGGTTCTGGTCTGGC 3′;第2对:上游引物P1:5′ GTGGAGAATGGGCAGGAA 3′,下游引物P2:5′ AGCAAGGAGGGCTGGAAG 3′;第3对:上游引物P1:5′ TCTCACTGGCAGCACCTT 3′,下游引物P2:5′ CCATCTGTCACTGGAGCAT 3′. 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1400, 1400和1290 bp.   依据比对分析结果,拟对突变部位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的引物序列为:上游引物P1: 5′ TTGACAGACAAGAAGCGAG 3′,下游引物P2: 5′ CTGCCCATTCTCCACTTT 3′. 其扩增产物长度是177 bp. 1.2.3RTRCR扩增DSRAD基因分离白细胞,用TrizoL一步法抽提基因组mRNA,按照逆转录试剂盒将总的mRNA反转录为cDNA,以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PCR反应体系包4 μL 5×buffer(含Mg2+), 2 μL dNTP,4 μL cDNA,上下游引物各1 μL,1.5 μL Tag酶,加双蒸水至20 μL. PCR反应条件为96℃预变性3 min, 然后96℃变性1 min,退火55℃ 60 s,延伸72℃ 2 min,共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 PCR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