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陆九渊交往赠答诗研究.doc
陆九渊交往赠答诗研究
【 内容 提要】
陆九渊的交往赠答诗在其留存的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交往赠答的对象是与其人性、修养密切的相关的。他择友的标准就是性、理。而艺是人格的点缀。
【关键词】 陆九渊 人性 理
Abstract LUJiuyuan’s poems portant status in all his have spread poems, he associated the men s’ feature is the personality embellishment.
Key an nature the principle
陆九渊曾引《易》来论述求学交友之道,其间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的外在条件的促进作用。他以《大壮》卦为喻: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非礼弗履,人孰不以为美?亦谁不欲其然?然善意之微,正气不弱,虽或欲之而未必能也。[1](卷21)他旨在说明众君子同心合志,共扶美善正气,必能成就循礼履道,教化天下之事业。又有:《比》,吉也。《比》,辅也,此乃仁也,人道也。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后生晚进苟无异趣,当与先生长者同心同德,先生长者亦须贤子弟为先后疏附。[1](卷18)陆氏以《比》卦来象征“亲密比附”,从而实现“保民无疆”,这就是陆九渊择友的标准,从他的交往赠答诗中,我们不难发现陆氏无论是对长者、平辈还是晚生,所持标准都是一个,即以期于君子同心,共扶正气,而实现教化天下的伟业。
在陆九渊为数不多的诗歌中,其交往赠答诗有十七首,约占二分之一强(两首挽诗另论),这对于主张不立文字的心学大师来说,已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量,他充分体现了陆氏对于友情的珍视。笔者细绎这十七首诗,以为按其题材内容分,又可分为四类:其一,用诗歌反映 社会 现实,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襟怀,如《送勾西载赴浙西盐》、《和黄司业喜雪》、《送德麟监院归天童和杨廷秀韵二首》(其二);其二,赞美友人的诗艺或画艺,表达对友人精湛技艺的高度评价,如《和杨廷秀送行》、《赠画梅王文显》、《书刘定夫诗轴》;其三,抒写自己和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表达高蹈隐逸情怀的,此类诗作受禅宗 影响 明显,如《游西湖分韵得西字》、《与僧静张》、《赠化主》、《简朱干叔诸友》、《题慧照寺》、《送德麟监院归天童和杨廷秀韵二首》(其一)、《访余昌言不遇留题》;其四,阐述自己“心即理”、“存诚”、“明性”的 哲学 理论 ,如《题达本庵》、《初夏侍长上郊行分韵得偕字》、《鹅湖和教授兄韵》、《与朱道济》。下面笔者将以此四类,逐一析之。
“闻说淮民未免饥,春头已掘草根归”
陆九渊出生于一个“诗”“礼”传家的中落家庭,自小便受到儒学的熏染。虽然家道中落,但其祖先却一直保持着儒家“仁义”、“尚礼”的传统。其父陆贺,“端重不伐,见于躬行,酌先儒冠、婚、丧、祭之礼行于家,弗用异教,著闻于州里。”[1](《年谱》)加之陆氏年幼就亲身感受到贫民生活的困苦。他的身世给他日后忧国忧民的思想做了最好的“不是故人寻旧隐,只应终日闭禅关”
宋代文人有着自己的 时代 特色,他们的天命观,穷达观在 中国 文人群像中可谓独树一帜。北宋建立后,禅宗与净土宗非常流行,禅宗又主动吸收儒道两家思想,并力求适应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而且宋代的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是从注重外部事功向注重内心修养转变。三教合一的思潮使得宋代士大夫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他们对传统的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 社会 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斥的两极。他们把自我的人格修养的完善看作人生的最高目标,一切事功仅仅是人格修养的外部表现。宋代士大夫虽比唐人承担了更多更重的社会责任,也受到了朝廷更严密的控制,但并不缺乏个性自由,他们可以向内心去寻求个体生命的意义,去追求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他们的生命范式更为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多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生活态度。宋儒弘扬了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常人伦相结合的传统,更加重视内心修养,这与中国化的禅宗将禅的意味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 哲学 密切相关。陆氏曾被朱熹斥为“本自禅学来”,说“陆子静之学,自是胸中无奈许多禅何”[6](卷124)朱熹的弟子陈建说陆学乃“援儒言以掩佛学之实,于是改头换面,阴儒阳释之蔀炽矣。”[7]加之陆氏本就儒释做过一些梳理工作,他与禅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学问类型、思维方式、境界、概念等方面倾向于肯定禅学,是“儒体佛用”[8](P77)。
陆氏以佛禅的教义心性之说,糅合宋士大夫文人的普遍的心态,在出世与入世上,表现于荣辱不惊,以自我的人格完善为其修养的最高目标。禅宗强调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主观心性的本原性,主张心生万物。《六祖坛经》有:“自性本清静,自性本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