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宁波市基本设施建设.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宁波市基本设施建设

浅谈宁波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 基础建设是涉及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生活质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它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提升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的重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一个地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1997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央政府才加大了对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此后,虽然基础设施总量上有了一定的提升,短暂的实现了低水平的供需平衡,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基础建设还是相当滞后的。在整个宏观形势下,宁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落后于经济建设,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的电荒,暴露了宁波电力基础设施的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宁波在电信、水利、环保、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足也制约着经济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又称基础结构,即在空间结构上处在土地垂直空间结构中下部分。《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以“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为主题,集中讨论“经济基础设施”。该报告将经济基础设施定义为“永久性的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居民所用和用于经济生产的服务。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公用事业(电力、管道煤气、电信、供水、环境卫生设施和排污系统、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系统),公共工程(大坝、灌渠和道路)以及其它交通部门(铁路、城市交通、海港、水运和机场)”。把经济基础设施之外的其它基础设施定义为“社会基础设施”,通常包括文教、医疗保健等方面。这一定义比较具有权威性,被经济学者广泛接受。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为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物质支持。它是直接生产部门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的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率,影响其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将是当前经济发展和提高效益的关键。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基础设施投资通过乘数的作用,导致总需求的增加,进而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一段话就是对这种观点的论证:“如果财政部将钞票装进旧花瓶中,再将它们埋到一定深度的废弃煤矿矿井里,用垃圾将矿井填满,然后随私人企业厂自由将这些钞票又挖出来,这样就可以保证就业;并借助于其影响,使社会的真实收入以及资本、财富可能要比实际大得多”。虽然凯恩斯所表述的行为本身毫无意义,但是这种行为的实施,通过乘数效应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基础设施恰恰就是一个前后向关联系数很大的产业。如建造一条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过其强大的后向关联作用,桥梁的建造必然拉动建材、运输、机械等产业的发展。通过其强大的前向关联作用,当大桥造成以后,必然使周边地区的交通畅通,带动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对有效配置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全不同于凯恩斯所举的从废矿井中挖旧花瓶里钞票的行为,基础设施本身就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杭州湾大桥建成之后,将大大缩短宁波到上海的交通距离,通行时间将从原来的4小时缩短至2小时。这必将增加长三角南北两地的人流、物流,增加宁波港的货物吞吐量,节省企业运输成本,增强上海对宁波的经济辐射力,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3.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具有正外部性,对相关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投资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杭州湾大桥建成后,将改善了桥址两岸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宁波接受上海的产业转移,促进宁波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得宁波的区位优势更加凸现,增强了招商引资的能力。 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比较选择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巨大、周期长、资本系数高,直接提供的附加值比较低,而处于发展时期的地区一般资本短缺,若将大部分投资都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则经济增长速度会受到影响,而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国内各区域都普遍承受着国际国内加速发展工业的压力。 目前,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和经济增长学家关于如何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直接生产部门发展的顺序有两种代表性理论:一是罗森斯坦—罗丹主张的“大推进”式的“优先发展”论,二是赫希曼提出的“压力论”。基础设施及其内部的各个系统、各个环节都有其自身的建设、形成和完善的时间。只有经济社会中的基础设施部门与其他经济部门都己形成并协调运行,才能形成完善的体系。因此,两者的发展就有一个时间上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的问题。匈牙利学者把基础设施建设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超前型,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直接生产活动超前一个时期。英国等西欧发达国家由于起步较早,大体属于基础设施超前发展的一类国家。第二种是同步型,即基础设施与生产消费引起的需要相适应,直接生产部门与基础设施的形成和扩大同步发展。美国、加拿大、瑞典等稍后发展起来的国家均属于这种类型。第三种是滞后型,即基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