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时代的核心价值.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建时代的核心价值.doc

重建时代的核心价值   说来惭愧,地震发生后的这些天,除了捐款捐物,自己并没有能为救灾做点什么,只是每天大部分时间关注着电视和网络上的报道。和很多朋友一样,我心里也一直平静不了,悲伤和感动相交织。营救行动的一点点进展都让人鼓舞,但情绪时时会被那不断增加的遇难数字和地震现场惨烈的图片拖下来。8.0级的地震震动的何尝只是四川,也分明震撼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汶川、北川、绵竹、什邡、都江堰,都不再是地图上陌生的名称。倒塌的房屋,待援的同胞,痛苦的眼神,让你神经最紧张的部分没有办法不分给这些地方。“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此刻,怎能不与你有关?不管身在灾区,还是生活在完全没有受到地震影响的地方,在大灾所造成的疮痍面前,中国人仿佛重新又接通了久违的“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的血脉相连感。你从政府和解放军负责任的救援行动,从大批青年志愿者的踊跃投入,从社会上下一致参与赈灾捐助,从那些舍己救人、守望相助的真实故事,从为遇难同胞的九州同哀,还有,从天安门广场上人们自发喊出“中国加油”的口号中,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到什么叫作“中国认同”。   即使在我就读的这个无论制度还是风气上都相当“美国化”了的大学,平时常能听到一些师生对于大陆的各种批评,但是就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我们宿舍楼下就堆满了学生们自发捐出的衣物。而在哀悼日第一天的下午,默哀的师生们把平时显得空荡的大堂挤得满满的。我和香港学生讨论到此次地震时,其中不少人都不约而同地用到“感同身受”、“都是中国人”类似的表述,让我有些惊讶,因为打破了我对于他们除了分数,很少关心其他的印象。而前两天又从报纸上看到说调查显示,四川大地震后,港人的中国认同感明显加强。55.6%的受访者说自己是中国人,这是自1996年进行调查以来的最高比例。88.9%的人表示,增加了对中央政府的信任;88.7%的表示,增加了对内地的民族感情(《都市日报》,2008年5月23日)。可见,即使在充满着“我城”的悲情的香港,“祖国”和“人民”一下子不再是空洞夸张的大词,而跟个人的认同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我们忽然意识到:“共同体”不可能只是时髦理论所解构为的完全建基于想象的虚构,也不可能只是市场逻辑中现实利益的联合,地震让“共同体”活生生、有血有肉地显现出来。它依托着充实的历史经验(从三千年的帝国到一百多年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承续),凝聚着真诚的群体情感(“到底是中国”,而且是“咱们的中国”),而且面对危机,也释放出巨大的现实力量(真正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样的“中国认同”,我以为正是在劫难后最珍贵,也最值得发扬的东西。   这并不是说不要对这次地震中凸显的问题加以反思。比如,虽然完全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确有困难,但是对于任何相关的信息和意见,不是应该更慎重一点吗?过去曾有的发动群众“群防群控”的方法,是不是在对“科学”的迷信下丢得太快了?国家和政府最高领导人必须数次赶到灾区躬亲指挥,这暗示从中央到地方的应急机制,是否有待进一步完善?救援队有没有可能更快地进入到村一级?救灾款物的使用,是不是应该考虑提供民间监察的可能?还有,那么多学校在地震中倒塌,这难道不暴露了人们痛恨的积弊?……这些检讨绝对都有必要。如果不能把灾难当成反思的契机,而满足于“从胜利走向胜利”,那就太可惜了。所谓“多难兴邦”,首先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上的。   但是,这些反思跟前面提到的“中国认同”是什么关系?反思是不是就一定意味着拒绝“中国认同”呢?在我看来,主张反思的出发点不应该只是作“永远的批判者”的知识分子定位,那样置身事外的立场,不仅在面对这个大灾难时是不合适的,坦白说,也跟我们当下面I临的历史情境相隔离。愈是看到现实中的问题,愈是应该意识到改造中国的复杂性,而不能简单地批评了事,更不应该变成对西方现存政治制度的盲目称颂。当在一些反思文章中,读到作者的潜台词是:如果中国像西方国家那样,如果实行类似的制度,就会如何如何。我很难同意如此的粗暴类比。问题在于,其实还是那个老话题――在我们这样一个东西部、城乡差距这么大的大国,西方的“国家”与“社会”、“公”与“私”、“权利”和“义务”的极端二分逻辑,还有一般的行政科层化、军队独立化,我们到底能不能搬用?不妨假设,如果那样的搬用是现实的话,在这个地震中,又将会是怎么样的结果?所以,有生产性的反思首先需要把自己带入进中国问题的语境中,挣扎于并且承担起那些困境,不能只是抱住那些西方的概念不放。   而一旦如此,我们就会发现,今天的“中国道路”确实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抛开全球化中更加激烈的国家利益竞争和斗争,以及政治经济层面上中国面临的挑战不谈,单看中国内部的价值认同问题。经过这些年的全面市场化,资本和金钱的逻辑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渗透到日常生活,剧烈地颠覆了原有的价值感、意义感和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在市场化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