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在当今及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docVIP

道教文化在当今及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教文化在当今及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道教文化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较为深远的是佛教,但佛教源于古印度,于中国而言,是舶来品。真正植根于中国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本土宗教,是儒、道两教,但儒教算不得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充其量只是一个学术流派、一种思想体系而已。所以,就宗教而言,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渊源最深的当推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孳乳于古代社会的宗教意识与民族文化。追溯道教的思想渊源,可谓“杂而多端”。最早可上溯至殷商时代的鬼神崇拜、卜筮巫术,继之是战国时期的神仙信仰和神仙方术,再次是西汉之初的谶纬神学和黄老思想。可以说,“道教是我国古代社会鬼神崇拜的延续和发展,道士是古代巫祝、方士的遗绪。古代巫祝的占卜、祈祷,方士的候神、求仙等,靡不为道教所承袭。道教所崇奉的天神、地祗、仙人,莫不由历代相沿流传而来。从道教的教理教义来看,我国古代社会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及谶纬之学等宗教色彩较浓的思想,也都是道教神学理论的思想源泉。道教所宣扬的规戒科禁,亦即宗教道德,也不外乎封建社会儒家所主张的伦理道德。道教的礼法,也基本是本于儒家的礼法仪式。”因此,我们说道教具有汉民族宗教意识与文化的特质。 道教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教意识与文化,可谓源远;同时,它也对中国的思想文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谓流长。下面,谨从思想和文化两个方面阐述道教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道教对中国民族心理的影响 道教可分为民间道教和官方道教。民间道教肇自东汉末年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上层天师道经过葛洪、寇谦之等人的改造,遂使上层化的官方道教从形式和内容都逐步得到健全和充实,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以后便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崇奉和扶植,官方道教得以兴盛起来。在官方道教兴起的同时,由于统治者的倡导,道教的思想影响也在民间不断扩展开来。所以,道教对中国民族心理的影响,可谓无所不至,无处不在,上至帝王将相,中至文人士大夫,下至庶民百姓,都受到了道教濡染。其影响力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上层统治集团提供精神支柱。统治者在取得统治地位之后,总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办法之一就是神化自己的统治,使人们觉得皇权天授,不容质疑;另一方面,统治者总想安享荣华富贵,但生命短暂,转瞬即逝,于是他们就想方设法使生命得以延长,甚至长生不死。这两种思想取向,在道教中都可以得到满足。于是,道教成了上层统治集团的精神支柱。唐高宗追封老子(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于各地建玄元皇帝庙,以先祖陪祀;妃嫔公主多信道教,受金仙玉真等封号(如杨玉环等)。这些举措,“一方面是借道教神威巩固皇权,另一方面是借以满足个人的精神追求。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武宗以及一大批重臣名士,都是因为想长生不死,误吃道士丹药中毒而早死的。但百死而不悔,悲剧照样继续演下去。宋真宗另设一道教尊神赵元朗,作为赵宋的始祖,给皇室涂上神圣光彩。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奉道极虔。明代诸帝以嘉靖佞道最甚。他长年潜居深宫,日事斋醮、炼丹和服食,得宠大臣须能写青词(祷告表文)。道教成了嘉靖皇帝的主要精神慰藉。”道教成为上层统治集团的精神麻醉药,固然是其昏昧、痴狂之反映,但在客观上也刺激了道教的发展。 二、成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栖息地。道教与一般的宗教不同,其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不死;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尸解成仙,不必等到死后才灵魂超度;它注重的是现世的幸福,主张人要活得适意、洒脱,超尘脱俗,高雅飘逸。道教的这些思想向度,很迎合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失意的时候,他们的灵魂便亟需一个道教这样的栖息地。所以,很多文人士大夫都信奉道教。如王勃便“常学仙经,博涉道记”(《游山庙序》),常常叹息“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梦见自己成了仙人(《忽梦游仙》);卢照邻则“学道于东门山精舍”,还到处乞讨银两和药石来炼丹(《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值书》);李白更是“清斋三千日,裂帛写道经”(《游泰山》六首),连做梦都想着羽化飞升:“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下途归石门旧居》);就连白居易,也曾炼铅烧汞,学制金丹。为什么文人士大夫会对求道炼丹如此热衷呢?这是因为,他们对尘世充满眷念而又深感失望,在这种进退维谷之中,道教那种既能免除生老寿夭之苦,又能安享尘世之乐,既能满足心中情欲,又能活得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弥漫开来,使他们的灵魂能够得一些安适,所以他们皈依了道教。对于文人士大夫在道教思想支配下的这些人生情趣,我们不能概论为“消极”,因为在这种“消极”之中,是个体生命的张扬,是一种自由、浪漫的生活境界。这,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积极? 三、道教对于民间信仰有直接而深广的影响。一方面,民间道教往往成为社会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