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歌剧的发展之我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近代歌剧的发展之我见.doc

中国近代歌剧的发展之我见   【摘要】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门类截然不同。电影、戏剧、芭蕾和音乐会都不能与之相比。歌剧是把许多性质截然不同的成分――独唱、重唱、合唱、灯光、设计、乐队、动作和舞蹈――予以综合来获得生命力的,它也许是所有的表演艺术中最激动人心和令人销魂的。   【关键词】中国近代;歌剧;发展      中国的新歌剧,是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逐渐发展起来的,与中国的民歌、戏曲、民间音乐相融合,而在艺术上又遵循西洋歌剧的原则,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歌剧”。中国新歌剧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吸收了传统戏曲的许多表现特点和民间音乐的精华,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经脸,充分运用大型乐队,结合独唱、重唱、合唱、对唱等多种表现形式来演绎故事情节,深入刻画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经过几代剧作家和音乐家的努力奋斗,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一、 中国歌剧的萌芽期   “五四”以后,中国的音乐家们在接受西方音乐文化概念的的同时,对西方歌剧这种体裁的出现形式结合着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习惯开始进行大胆尝试。首先是黎锦辉自1920年开始编创并逐步形成的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的出现。这类作品,尽管是为儿童写的,而且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歌剧,但是它有情节、有人有专门为几个登场人物在规定情节中抒发此时此地的心情而没设计的独唱、对唱、齐唱,以及载歌载舞的场面、纯舞蹈的场面、个人内心独白的场面等等。因此,它基本上具备了歌剧的一些主要特征,可以说是中国歌剧的雏型。黎锦辉在8年间先后完成了12部儿童歌舞剧,为中国新歌剧的创作,积累了最早的经验,揭开了中国歌剧发展史的第一页。   黎锦辉能创造出儿童歌舞剧,与他广泛参与社会音乐生活是分不开的。在“在听乐前夕,一定阅读张越谷在《申报》上发表的这一次交响乐节目的介绍与说明“,并”经常观摩意大利米兰大歌舞团,美国丹尼斯古典歌舞团,法国邓肯舞蹈团 和上海俄侨业余剧团演出的各种歌剧和舞剧”,他还自学西方音乐的和声与作曲技法。于此同时,他又与当时的一些国乐团体有着经常而密切的联系,所有这些,使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新音乐的创造是应该“兼收并蓄的”。   黎锦辉创作儿童歌舞剧的用以除了向儿童推广国语这一首要目的之外,还在于“儿童的模仿的本能十分发达”,借演歌剧“可以训练儿童一种美的语言、动作与姿态,可以养成儿童们守秩序与尊重艺术的好习惯”;另外,歌剧演出的“一切布景和化妆,都要儿童们亲自出力,这个,除开利用它采入手工、图画??????以外,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想清楚、处事敏捷的才能;还有“学校中表演高尚的歌剧是是学校中最有价值的举动”,而且“对于社会教育有极大的帮助,??????可以使民众渐生尊重一切艺术的心情。他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就是基于这些考虑而创作的。早在1920年,此作就曾在开封一师和女师附小排演过那时只是一种略具歌剧雏型的“表情唱歌”,经过多次演出试验和加工修改,逐渐成为歌舞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是童话寓言式的,音乐既有学堂乐歌时期外来音调的在加工,又有民间曲牌的改编,基本采用的是旧曲填词的方法。   这些曲调的选用和填词按排都恰到好处,使人听来亲切自然,较好地表达了剧中人物情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接着,他先后创作了《葡萄仙子》(1922年)、《明月之夜》(1923年)、《三蝴蝶》(1924年)、《神仙妹妹》(1925年)、《最后的胜利》(1927年)、《小小画家》(1927年)等12部不同题材,不同表现手法的儿童歌舞剧。这些作品多以童话寓言方式,反应儿童生活或社会现实的内容、寓科学、民主、平等、博爱、团结等“五四”精神于其中,很有教育意义。按其发表的先后顺序,可以看出黎锦辉在创作上的不断成熟。   黎锦辉的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这一时期,另外还有一些音乐家从事儿童歌剧的创作,如叶圣陶作词、何笑明作曲的儿童歌舞剧《蜜蜂》(1923年),沈醉了的教育小歌剧《面包》(1929年)等等。这些作品在儿童歌舞剧的创作中,也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二、 新歌剧的探索与发展   歌剧这种综合型的艺术品种,在30年代以后,呈现出多途径探索和发展趋势。   (一)对吸收西洋歌剧形式的探索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1921年开始创作,1925年在北京上演的歌剧《观音》,是西洋歌剧的完整形式在中国的最早探索。阿隆是一位俄罗斯犹太人,早年就学于瑞士苏黎世音乐学院专攻作曲,1914年到中国,他酷爱中国音乐,特别是对京剧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在较为广泛地搜集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选定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观世音菩萨的故事,创作了歌剧《观音》。这部歌剧的演出服装是中国传统戏装式的,但唱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