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反思中国咨询业.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反思中国咨询业

反思中国咨询业 短短两三年的光景,咨询业开始了迅速“抢跑”。   人们一直抱着乐观的情绪,描绘咨询业的愿景。   在美国,咨询业的年营业总额已达2000亿美元,而我们还只有可怜的1亿美元。在与经济社会拥有最强势话语权的美国相比,中国咨询业的巨大商机似乎值得翘首以待。   的确,乐观的理由应该无比充分:国际化大潮的席卷、经济增长的持续、商业环境的成熟、企业竞争的加剧、同质化的提前到来等等,对咨询的需求,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   于是有了“乘势而上”,从政治口号到商业行为。   于是有了“肥皂剧”和“肥皂泡”的迅速生成。   热闹与喧嚣,躁动与亢奋,膨胀与跌落,机会与危机,诚信与失贞,希望与绝望,咨询业正在承受着其他产业经历过的“轮回”。   遑论业界对咨询业处于的“黄金”、“白银”、“青铜”阶段划分的准确性如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咨询业真正的“黄金时代”还远未到来。   省思中国咨询业几年来的历程,欣喜之余,更多的是理性的焦虑。   “繁荣”的表象   中国企业真正认识咨询、了解咨询、使用咨询,应该是近三四年间的事。   从初始的“卖点子”,到“卖策划”,到专业咨询,聚焦一下中国咨询业的发展轨迹,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到迷茫,到归位的演变。   当人们用“异样”的眼光考评具有中国特色的“策划”之时,却发现与“策划”的随意和肤浅相比,咨询实则是一个严谨、专业、科学的陌生领域。   先不说麦肯锡、科尔尼等大牌咨询公司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仅就对咨询行业的影响而言,起到的就是“导师”和“教科书”的作用。   国际咨询巨头的中国抢摊,在“掘金”中国市场的同时,实质上间接起到了功不可没的铺路和教育作用。   此起彼伏的MBA、EMBA热,一方面催生了中国企业管理的规范与升级,另一方面也催生了一批大大小小的咨询公司。   中国人令人惊讶的复制速率运用到咨询行业,丝毫不比复制“盗版”来得慢。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各级工商局注册的咨询机构已达到几十万家。   中国咨询服务类企业的种类可能是全世界最丰富的,仅从名称上看,就有“咨询”、“策划”、“企划”、“智业”、“顾问”等等,不一而足;从服务块面上看,又分为战略咨询、管理咨询、财务咨询、法律咨询、营销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信息咨询、公关咨询、IT咨询、品牌顾问,等等;大而话之的就更有其人,不管你是什么行业、什么块面,统统拿来让我给你“策划”或“顾问”一把。而事实上,所谓“策划”、“智业”等称呼纯熟本土“特产”,发达国家根本就没有这个行业名称;而所谓“营销策划”、“企划”等,严格意义上讲都应属于管理咨询的范畴。   但不管怎么说,在眼前中国对咨询需求的市场还远未成熟的情况下,在不确定因素与信息不对称占有相当大的权重的情况下,中国的咨询业确实呈现出了少见的“繁荣”,至少是“繁荣的征兆”。   但这种“繁荣”无疑是由绝对数量累积起来的。一哄而上,带来的必然是泥沙俱下。   咨询的“市值”被虚夸。   静下心来,理一理国内近年来的咨询业“大牌”,用一句恰当的话来表述:“找不到北”。国内大部分咨询公司处于同质化的生存竞争阶段,还没有真正意义的“一骑绝尘”的“黄色领骑衫”出现。   热闹的背后,是残酷的价格比拼,是无所不能的诚信失贞。   初涉引进外脑的企业,面对的是一个缺乏控制、缺乏规范、没有标准、莫衷一是的咨询市场。   一系列可能发生的、不可能发生的故事,竞相上演。   “娱乐化”咨询   表面的波澜不惊并不能掩盖咨询业内部的喧嚣与做秀。   回首2002,是一个颇具回味的年份。   各种“中国十大策划”类的评比,不见丝毫的减少,“策划”与“咨询”到底有何分别,还在模糊着公众的视线。搀杂了更多商业动机和个人色彩的“策划评比”,还在惯性地充斥媒体的版面,似乎我们还热衷于“策划”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知是谁的无知,错误的却被反复当成真理在传播。   稍有判断的人,都会洞悉各种评比中的水份。与初始阶段的“中国十大策划”相比,本不太高的“含金量”又大打折扣。但还是有人沉溺于此,可见“名头”之于现实还有相当的市场,以至于有人不惜破费万金买上一个“虚名”。   股市需要题材来炒作,“策划”何尝不需要?在业界流传的一句经典:“策划别人,先从策划自己开始”,还会颠扑不破吗?   做秀不仅于此。刚刚出道几年的“后生”,转眼间成了管理专家;没在企业有过一天市场经历的“文案”,也可堂而皇之地披上营销专家的外衣,而且还是“实战牌”的;自己发表文章炒作自己,自己出书、自写书评狂捧自己,各种名义的教授、客作教授蜕变成抬高身价的“商标”而肆意炒作,策划大师、品牌大师、营销大师、管理大师等神乎其神的头衔满天飞,真伪难辨。   当非“主流”的东西一旦成为主流,当“策划”成为功利工具,咨询成了什么?   2002,应该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