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全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
第3章 全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
第1节 人类系统的弹性、脆弱性和适应能力
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相互作用,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不仅与全球变化的特点有关,也与人类社会自身的状态和人类所采取的应对行为有关。人类社会的弹性(resilience)、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适应能力(adaptive capacity)是描述人类社会自然状态的重要概念,对人类系统的弹性、脆弱性和适应能力是认识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关键环节,也是人类采取应对措施的基础,同样强度的全球环境变化对具有不同弹性、脆弱性和适应能力的行业、地区的影响程度显著不同。
在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中,弹性(resilience)、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适应(adaptation) 是三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可以用来描述人类系统或社会-环境耦合系统响应全球变化影响的特性,被作为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4个交叉主题之一。但是,这三个概念也被广泛地应用在经济学、工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很多领域中,由于各自学科研究传统的差异,不同学科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其含义有很大差异,有的甚至是不可比的。
一、 脆弱性 (vulnerability)
脆弱性(vulnerability)概念的使用具有不同的研究传统,不同的研究领域对脆弱性的表现、脆弱性的主体、对什么脆弱等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表3-1),因此脆弱性的概念十分不明确,但它一般包括使个人或群体应对自然灾害等扰动影响的属性。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脆弱性的研究对象可划分为三大类,即社会系统,自然、生态或者生物物理系统,以及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Gallop?′n,2006)。
脆弱性研究源流与传统(Adger,2006)
脆弱性研究领域 研究对象 来源 早期研究领域
饥饿与食物安全中的脆弱性
灾害学的脆弱性
人类生态学
压力和释放模型
解释粮食歉收和食物短缺对饥饿问题的影响,把脆弱性描述为权利丧失和缺乏能力。
通过已经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灾害情景识别脆弱人群和灾害危险地带。经常用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人类社会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及其潜在原因。
在人类生态模型之下进一步把风险、资源政治经济、规范的灾害管理和政府干预连接起来。
Sen (1981); Swift (1989); Watts et al. (1993)
Burton et al. (1978, 1993); Smith (1996); Anderson et al. (1998); Parry et al.(1994)
Hewitt (1983); O’Keefe et al. (1976); Mustafa (1998)
Blaikie et al.(1994); Winchester (1992); Pelling(2003) 新出现的研究领域
气候变化中的脆弱性
贫困和可持续生计中的脆弱性
社会—生态系统中的脆弱性
用更为广泛的方法和研究传统解释目前社会、物理或生态系统对未来风险的脆弱性。
从经济因素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解释为什么人们变得贫困或难以脱贫。
解释人类与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
Klein and Nicholls (1999); Smit et al. (2001); Smith et al. (2001); Ford et al. (2004);O’Brien et al. (2004)
Morduch (1994); Bebbington (1999); Ellis (2000); Dercon (2004); Ligon et al. (2003); Dercon et al. (2000)
Turner et al. (2003a, b); Luers et al. (2003); Luers (2005); O’Brien et al. (2004) 联合国大学的环境与人类安全研究所(UNU-EHS)在2006年推出了由J. Birkmannn主编的“Measuring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Hazards”一书,书中将目前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脆弱性定义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图3-1)。并认为“虽然我们不能准确定义脆弱性,但我们能够度量脆弱性”,“一个基本共识是:脆弱性与社会群体的敏感性、灾害暴露程度以及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关的应对灾害事件的各种能力(abilities to cope with )相关”(Birkmannn,2006)。从图3可以看出脆弱性概念内涵扩展的变化趋势,即脆弱性的概念内涵从单纯针对自然系统的固有(天然)脆弱性(intrinsic vulnerability)逐渐演化为针对自然和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2温度对树木的生态作用.ppt
- 2015-2016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二中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英语(解析版).doc
- 2.摩阻系数和绝对粗糙度反算研究-天然气与石油.doc
- 2015-2016学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doc
- 2015-2016学年辽宁省瓦房店市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doc
-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ppt
- 2.理解并能建立简单的消费函数.ppt
- 2.3.3、地物反射波谱特征.ppt
- 2015-2016学年辽宁省育才、实验、鞍山一中、大连24、大连8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英语试题(图片版).doc
- 2015-2016学年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大石桥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