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 2. 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策略主要有提问的频率策略、问题的分配策略和教师的介入策略。提问的频率,无论是问题的数量还是提问的人数都不宜过高;问题的分配与问题难易的层次和梯度、教师对学生个性特征的了解有关。提问要面向全体,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不同水平的问题,对那些不愿或不主动参与课堂提问交流的学生,教师要予以引导和鼓励,给他们适当的锻炼机会。同时,提问在教室区域的分配上也要合理,不能忽视坐在教室后面和两边的学生。再有, 问题表述要清楚、明确。提问后要给学生思考时间。另外,还有给学生时间,鼓励学生提问。 3. 教师的反应方式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可以分为言语反应和情感性反应。言语反应是指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重复、追问、更正、评价、扩展等,以此深化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澄清观点。情感性反应一般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以饱满而关注的情感,力求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鼓励、引导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话过程。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主要问题 (一)提问频率过高且低效问题较多 很多教师和研究者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实问题进行了观察分析。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中,教材主要编者之一 高林生老师,请两位网友对现场展示的 6节阅读课的时间分配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平均每堂课的读书时间为 9分 50秒,其中,最长的是 14分 35秒,最短的是 6分钟;每堂课由教师提出的问题平均 24. 5个,最多的提了 45个。 孙惠芳老师对一堂阅读教进行课堂观察分析后,发现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一堂课共有 63个问题,平均每分钟达 1. 6个问题之多。在这些问题中,有效问题共有 36个,占 57. 14%,主要是激发学生思考和对学生学习有提醒作用的问题;低效问题 25个,占 39. 68%,主要集中在过于简单及无意义重复等问题;另有 2个没有必要提出的无效提问。同时,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并不多,共有 5个,但在交流时分解成了很多小问题,平均每个核心问题要化解成 8个左右。在某个教学环节,原本只有一个问题,但执行教学过程中却分成了 l3个问题。 根据已有的调研以及笔者听课的感受,除了 提问频率过高、低效或无效提问较多之外,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还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二)给学生的候答时间不够 这一点同提问过于频繁的问题有关。不少语文课上,教师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学生则是一个回答接着一个回答。看似师生之间有很多互动,但这种现象却反映出提问的低效问题。要么是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动脑筋思考就能脱口而出,说出答案;要么就是最初提出的问题太难或太偏,而学生的回答又不能满足教师的预期,于是教师不得不分解出若干铺垫性的问题,以便使学生逐步说出教师期待的答案。 (三)提问偏离语文学习目标 具体表现是围绕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常常脱离文本情境。也许是为了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除了相关的字词教学外,大多只是针对文章的内容,尤其是文章蕴含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观来设计提问和组织教学。而且,这些提问大多可以脱离课文的具体情境,似乎在什么课文中都可以提,如“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这样写,好不好啊?” 这些问题没有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将自身已有生活经验同课文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以致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只是依据课文的一些表面信息展开联想,泛泛地谈论自己的感悟,连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也达不到。 在《草地夜行》的教学中,针对同一段课文,一位教师曾经有过两种不同的提问方式,学生的反应也是大相径庭。这一段是说老红军不幸陷入泥潭,“我(小红军)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第一个班教学时的提问是“孩子们,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非常简单,就是感受到小红军非常悲痛;他痛恨草地;此外就是非常敬佩老红军。 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教师的提问是“此时此刻,小红军百感交集,他会想什么呢?”从学生回答看,思路打开了很多,不仅说到了很多不同的方面(对老红军的无比崇敬、准备化悲痛为力量、悔恨交加等),而且语言表达也比较具体和生动。显然,第二种问法要求学生站在文中人物的立场,联系上下文,从课文的“空白处”展开联想,在思考小红军的心理活动时也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深入的理解。而面对第一个问题,由于没有明确思考的起点,学生只能泛泛地说说自己的模糊体验,很难调动深入的思考,也无法获得对人物的情感共鸣。 (四)提问过于零散 这个问题同教学目标分散、不集中有关。一些教师出于“面面俱到”的考虑,试图在一堂语文课上照顾到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例如,一篇课文,既要有识字写字、词句教学,又要有阅读理解、深刻把握思想感情,还要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感情,另外不忘让学生感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