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参考:开题报告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有理系数多项式可约性的判别在数学研究中非常重要,却没有行之有效的判别方法。因为常用的Eisenstein判别法(或其推广)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而普遍有效的Kronecker判别法却因人工难以实现的复杂计算过程而被束之高阁。然而在计算机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将Kronecker判别法与计算机结合起来判别多项式的可约性,则可能避免因复杂计算带来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以Kronecker判别法为理论依据,设计实现Kronecker判别法的具体算法,并编写出相应的C语言程序。
研究本课题能清楚有理系数多项式可约性判别的问题及解决过程,能为研究与这相关课题的理论提供具体实例,让抽象代数具有具体性,也能更好理解多项式的相关知识。 2.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理系数多项式可约性判别的研究在国内有不少例子。比如:张守波《关于有理系数多项式可约性的一个判别定理》和王骁力《用同态映射讨论有理系数多项式可约性判定》等。在参考文献[5]中,张禾瑞与郝鈵新就详细介绍相关的Eisenstein判别法。在国外,B.L.范德瓦尔登在《代数学Ⅰ》中提出相关的Kronecker判别法,这也是本课题研究所依据的主要理论知识。多项式可约性判别的研究中很难发现有与计算机相结合的,而利用计算机程序将可以省去很多人工的、繁杂的计算过程,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这也将会促进多项式研究领域的发展。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多项式在有理数域上可约性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整数域上多项式能否分解成次数较低多项式乘积的问题。本课题试研究实现Kronecker判别法的具体的计算机算法,且设计相应的C语言程序。
论文的主要结构:
1、研究本课题的相关理论,为算法设计奠定基础;
2、算法设计;
3、根据算法程序分步编写出程序。主要程序包括:
(1) 编写生成有理系数多项式可约性判别的主函数程序;
(2) 编写生成最小公倍数的程序;
(3) 编写生成最大公约数的程序;
(4) 编写生成最大值的程序;
(5) 编写生成n个数中任意p个数乘积之和的程序;
(6) 编写构建及判别的程序;
4、列举生成有理系数多项式可约性判别的例子。
课题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理解本课题的相关理论,给算法设计有据可依。
实验法:根据算法设计来编写程序,通过计算机实验来验证算法是否正确,如果错误对其进行修改,最后达到与理论相应的结果。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与进度:第一阶段:(10.12.21~10.12.25)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初步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10.12.26~11.03.03) 完成开题报告,理解理论知识,编写简单程序;
第三阶段:(11.03.04~11.04.03)初步完成设计算法及程序设计;
第四阶段:(11.04.04~11.04.10)完善算法及程序,撰写论文初稿并对其修改;
第五阶段:(11.04.11~11.04.17)毕业论文定稿,送指导教师评阅。
预期效果:输出有理系数多项式可约性判别的结果,使得结果准确,结构整齐。 5.已查阅的参考文献 [1] 王青宁.整系数多项式不可约判别法[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6):2-3.
[2] 杨名顺.整系数多项式不可约的判别法[J].江西科学,2008, 26(1):2-3.
[3] 周树民,余新国,谢鹏.关于Eisenstein判别法的一种推广[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 23(8): 2-3.
[4] 吴捷云. Eisenstein判别法的若干推广[J].高师理科学刊.2010,30(1): 2-3.
[5] 张禾瑞,郝鈵新.高等代数[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张韵华,奚梅成,陈效群.数值计算方法与算法[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 B.L.范德瓦尔登著, 代数学:Ⅰ[M].丁石孙,曾肯成,郝鈵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8] 闵嗣鹤,严士健.初等数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9] 曹汝成,组合数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
[10] 谭浩强.C程序设计[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1] Nathan Jacobson.Basic Algebra[M]: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80.
[12] Wang Rui.Some structures of irreducible polynomials over UDF[J]U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