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doc

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伊萨科夫斯基(1900―1973),原姓伊萨科夫,系俄罗斯著名的抒情诗人,属于农村诗歌中的新流派――斯摩棱斯克派诗人,开创了苏联时期歌颂农村新生活抒情诗歌的新阶段。他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美感人的诗篇和歌词,受到国家的高度评价和嘉奖。他的《有谁知道他》、《卡秋莎》、《边防战士回来了》等诗和诗集《诗与歌》分别获得1943、1949年斯大林奖。他曾四次获得列宁勋章及社会主义劳动英雄“镰刀锤子”金星奖章,两次获得劳动红旗勋章,获得一枚荣誉勋章。1970年被授予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伊萨科夫斯基于1900年1月19日出生在斯摩棱斯克省叶利尼亚县格洛托夫卡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里。他们家中有13个孩子,最后只活下来5个。为了养活一大家人,农闲时父亲经常外出找活儿干,好不容易才在邻村找到一份邮差工作。每个星期父亲去火车站时就把他带着,让他经风雨,见世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他还利用父亲工作的便利能够接触报纸和杂志,学会了读书写字。1910年秋,在本村的小学发蒙。由于家境贫寒,加之眼疾,经常辍学,但在老师和好心人的热心帮助下总算念完了小学。191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斯摩棱斯克省沃罗宁私立中学,读了两年便转到叶利尼亚中学,但家庭无力承受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用,故而被迫辍学。他从小就喜欢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涅克拉索夫、柯尔卓夫和尼基丁的诗,并且自己开始学写诗。在小学毕业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写的两首诗――《圣徒》和《莱蒙托夫》,在场的老师、神甫和地方官员们连声夸奖,不得不对这个穷孩子刮目相看。他14岁时写的《士兵的请求》一诗,由一位老师投到莫斯科的《处女地报》发表,再一次显示了他写诗的天赋。   1917年秋,伊萨科夫斯基参加工作,当过小学老师,做过编辑。后因眼疾日益严重,迫不得已离开编辑部。之后,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他将诗集《麦秸中的电线》(1927)看成是自己诗歌创作的开端。该书曾受到大文豪高尔基的称赞:“该书作者正确理解现时生活的基本方向,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实。”伊萨科夫斯基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和人民性。他继承和发扬了俄罗斯民歌的优秀传统,其主要特点是明畅、人民性和旋律优美。   伊萨科夫斯基将其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诗与歌献给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在他所有的作品里,他讴歌美丽可爱的家乡,描绘乡亲们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充分展现了俄罗斯人的性格、内心世界,纵情表达了对家乡、对俄罗斯、对祖国的赤诚和热爱。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被谱成曲后,在苏联乃至全世界广为传唱,成为真正的俄罗斯民歌。   这里要特别说说伊萨科夫斯基和著名作曲家布兰捷尔联手打造的杰作――《卡秋莎》。这是一首爱情歌曲,描写一个年轻的姑娘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唱着一曲美妙的歌儿,来到晨雾飘浮的河边,站在峻峭的岸上,柔情荡漾,幽思绵绵,想念着她心爱的人儿――远方的边防战士,姑娘清脆的歌声随着金灿灿的太阳飞向远方恋人的身旁,给他带去甜蜜的问候……然而,两年后,正是这支浪漫的情歌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成了战斗的号角、前进的力量、胜利的信心,时时刻刻鼓舞着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和后方百姓同仇敌忾,打击侵略者。随着滚滚硝烟,英雄的《卡秋莎》飞出苏联国门,传到烽火连天的欧洲战场。欧洲各国的反法西斯战士们唱着它冲锋陷阵,意大利游击队员将《卡秋莎》的歌词改写后作为队歌,唱着它从法西斯手中解放了罗马城。《卡秋莎》简直就是威力无比的武器!可不是吗,苏军在战争初期刚刚研制成功的新式武器――火箭炮,就在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大显神通,给德军以毁灭性的打击。红军战士们非常喜爱这种火箭炮,就用《卡秋莎》歌中姑娘的名字,亲切地称之为“卡秋莎”。   这首歌的创作过程非常有趣。据伊萨科夫斯基和他的朋友雷日科夫两人的回忆:1938年年初,诗人开始创作《卡秋莎》,写到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唱歌时“卡壳”了,他不知道该怎样写下去了,结果只写了头几行,便将其搁置一旁。此后,作曲家哈扎罗夫登门向他索取歌词,他便拿了出来,但哈扎罗夫没看上。开春后,伊萨科夫斯基在《真理报》编辑部第一次见到了布兰捷尔。交谈中,布兰捷尔问他有没有可以谱曲的诗,此时他想起了未完稿的《卡秋莎》。布兰捷尔独具慧眼,看出来了这首诗是作歌的“好坯料”。过后,伊萨科夫斯基没多在意,此事后来也就淡忘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夏天布兰捷尔碰见他,说曲子已经谱好了,但得把没写完的歌词补上。伊萨科夫斯基很快写完了全部歌词。1938年11月27日,著名歌唱家瓦连京娜?巴季谢娃在莫斯科首唱《卡秋莎》,悦耳动听的歌声打动了首都听众的心,掌声经久不息,连续三次谢幕,获得了巨大成功。于是《卡秋莎》歌声很快响彻苏维埃大地,这是布兰捷尔和伊萨科夫斯基压根儿没想到的。后来,哈扎罗夫不胜惋惜地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