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耗散结构论的高校隐性知识转移机理分析和模型研究.doc
基于耗散结构论的高校隐性知识转移机理分析和模型研究
摘要: 高校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主要生产与传播基地,无论是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是企业和其他机构所无法比拟的。高校竞争优势的创建和维持取决于知识转移的绩效,尤其是隐性知识转移的绩效。同时,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又具有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耗散结构论的视角,运用耗散结构和熵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了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和主要转移途径,从定量的角度对高校隐性知识转移的机理进行了阐释,并结合高校的三大功能提出了高校隐性知识转移模型。
Abstract: As the main production and propagation base of knowledge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 universities possess the incomparable advantage to the firms or other institutions no matter on the aspects of the knowledge’s width or depth. The found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universitie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depend on the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 transfer, especiall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Meanwhile, the efficienc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possess externality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ternal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is text, applying the related knowledge about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and entropy theories, we analyze the main routes and key impact factors of the universities’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and interpret the transfer mechanism of the universities’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a quantitative way, then, combining the three major functions we propose a new universities’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model.
关键词: 高校;隐性知识转移;耗散结构;机理;模型
Key words: universities;tacit knowledge transfer;dissipative structure;mechanism;model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141-03
0引言
知识转移是知识社会化的一个主要环节,它在整个科学知识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知识的转移和管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和管理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1962年,Polanyi首次将知识分为显性及隐性两个侧面[1]。Shan Lpan,Harry Scarbrouch等认为,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以及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的主要特点是难以被编码、是尚未文献化的、零散的、非结构化的、不系统的知识[2]。在知识转移方面,1976年,Teece首次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3],Szulanskl指出,知识转移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越边界的知识共享,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组织或个体之间的转移或传播[4]。Juan Carlos,Bou-Llusar等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依赖于知识的转移过程和被转移的知识[5]。隐性知识不仅是其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6],而且其高效的流动与转移也是组织技术创新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作为隐性知识创造和转移最重要的基地,高校在隐性知识转移领域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国计量大学803传感器技术1--2011--2020年考研初试真题.pdf VIP
- 参保单位派出证明.docx VIP
- 2025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英语试卷(含官方答案)原卷.pdf
- DB23_T(1621.10-1621.14)-2015:黑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操作技术规程(三).pdf VIP
- 12YJ1工程用料做法.docx VIP
- Hasselblad哈苏相机X2D II 100C User Manual - 简体中文用户手册说明书(中文版).pdf
- 中考冲刺励志文案【90句】.pdf VIP
- 05175税收筹划自考课程.docx VIP
- J B∕T13573-2018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热风机.pdf VIP
- 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运营与管理.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