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文学》对新时期文学贡献——1985年至1995年
绪 论
绪 论
自近代以来,在将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创作者和研究者对文学媒介的作
用的重视日渐凸显。媒介的地位随之上升,其中,报刊、出版业尤为重要,为现当代中
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文学期刊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媒介之一,对一个时期
的文学特征、文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类的研究一般是从一种期刊的编辑理念、
编辑行为、办刊风格和作品内容等方面出发,挖掘当时的文学情景,探讨文学期刊在文
学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目前,对文学期刊的研究一般侧
重于两个方面:编辑研究和史料研究。事实上,在期刊研究的过程中,这两个方面不可
能绝对分离,他们需要相互作用、互相支撑。编辑研究重视的是期刊成长过程中某一重
要主编的思想对刊物的塑造,以前的研究成果都较少注意到文本以外的期刊、社团发展
的情况对文学的影响,因此要重读刊物本身,从关注期刊编辑思想、理念的角度出发,
通过编辑立场和编辑行为的研究,着眼于文学的外部条件对文学发展的作用,以及这种
作用是如何深入文学内部,从而塑造出当时文学发展状态的。史料研究偏重于对研究对
象相关史料的收集与探讨,试图通过史料的发掘,透视刊物对文学创作风格的影响以及
此一时期文学史进程中文学期刊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考察,我认为文学
媒介的研究是相当有必要的。但研究成果大多数都着眼于现代文学史的出版业和期刊,
当代文学史中的部分期刊虽已有研究者涉及到,但相对于当代文学期刊尤其是 1980 年
代以来文学期刊的蓬勃发展,这种研究显然是很少的。《上海文学》就是1980 年代繁荣
的文学期刊中比较重要的刊物之一。
《上海文学》由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创办的,这意味着《上海文学》自创刊起一
直作为作协的机关刊物而存在。《上海文学》前身是创刊于1953 年的《文艺月报》,是
上海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主编是巴金。当时的办刊方针是“以第一发表作品,第二登
载理论批评为方案”(《文艺月报》创刊号)。由于五十年代初文学体制的僵化,期刊只
不过是国家宣传的工具,优秀的作品难以出现。文革期间,作协及所属报刊的工作陷于
瘫痪,在此期间,《上海文学》停刊。1977 年 10 月,《上海文学》复刊,用名《上海文
艺》。1979 年第一期开始,更名为《上海文学》。自 1977 年 10 月复刊,相当长的一段时
期内,《上海文学》没有出现主编、副主编的名字,而是使用“编辑部主任”这个名称。
1
上海文学——1985—1995 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
直到 1985 年第 6 期,才第一次在封底上注明了主编巴金、副主编茹志娟、李子云,到
1987 年第 10 期,增加了执行副主编周介人,1998 年起,蔡翔开始署名执行副主编,2003
年,《上海文学》进行了改版,改版后,陈思和出任主编至今。有关编辑部的编辑思想,
1987 年之前,编辑部没有确切的文字标明,到 1987 年第 1 期,《上海文学》扉页刊发了
《编者的话》,开始具体介绍其编辑构想、栏目设置的目的,刊发编辑部主办或参与举
行的文学活动和关于刊物编辑的重大决定,每一期的刊物内容、刊物重点推荐的作品等,
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今。并且,该月的《上海文学》第一次从编辑的角度给刊物定了位:
“探索性、当代性、文学性”。
作为一种地方性刊物,《上海文学》月发行量曾经达到47 万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刊物当时在读者心目中的分量和影响力。此时,《上海文学》最鲜明的个性体现在其
强烈的“探索”风格,尤其是“理论版”所刊发的文章,对推动 1980 年代文学的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上海文学》早在80 年代就发掘和扶植了许多优秀的作家、评论家,编辑发表了
一系列影响深广的作品,倡导并组织了很多轮意义非凡的文学评论,故而在文坛占据着
非常重要的位置,且一任文学史的帷幕变换,始终列于醒目的席位。稳重求变,在贴近
读者的亲和姿态中不失大家风范,厚实稳健的编辑风格一以贯之。它继续独具慧眼广识
英才,既排除阻力推举新人,又与享有盛誉的知名作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且将编辑行
为理解为不仅仅为他人做嫁衣,积极介入、开拓创新,与作者平等对话,甚至洞察文坛
时势,策划、筹措继而直接酝酿、引领文学潮流。基于对文学发展态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影响.pdf
- β展式中满柱集分布.pdf
- ω-3鱼油脂肪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影响——观察D-乳酸和I-FABP.pdf
-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中小学音乐课程理念解析与实践途径.pdf
- “人”构想与“人”现实——十七年农村题材创作中中间人物.pdf
- “发现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pdf
- “富贵丰姿半锁眉 丹青妙绝冠古今”——从周昉仕女画看唐代仕女画艺术风格.pdf
- “曲高”不一定“和寡”——由廖昌永演唱艺术得到启示.pdf
- “老”语义色彩及其维译.pdf
- “见形知音”在医学汉字教学中运用——以《实用医学汉语·基础篇1》为例.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