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中国文化通论讲纲.pptVIP

  1. 1、本文档共5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季中国文化通论讲纲

中国文化概论 图片欣赏 中国印 京剧脸谱 小脚女人 教堂 佛像 徽派建筑 婚礼与葬礼 其他 内 容 简 介 本课程是专门为中文与对外汉语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讲授“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及所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机制和发展规律以及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论思维能力,在熟悉传统文化、分析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变革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理性态度与务实精神,提高其人文素质,以增强学生的整体能力。 教学内容 本课程整部教涉及十九章内容 绪论:重点介绍较有影响的有关“文化”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上编:在介绍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外,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做一个纵向介绍。 中编:对中国文化的主要门类和成就进行介绍,包括中国文字和典籍、科学技术、教育、史学、伦理道德等内容 ,重点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 下编:在总结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的基础上(重点在价值系统),介绍中国传统向近代、现代的转变,探讨如何创新当代文化,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教学要求 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 。 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 3.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 4.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考查与考试 考查:平时成绩占30%,要求出勤、参加讨论、提问、观摩、写作小论文或者社会调查,要求能把学习的有关内容与个人的见解结合起来,并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养成回顾课后思考题的习惯 。 考试:闭卷考试占70%。理论联系实际。 绪论 一、?文化的涵义 1. 文-纹-自然美-美化-修养。化-变-化-教化。文化:以文教化 2.文化含义:人化,人类化,人化自然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1.广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物质、精神) 文化体系的构成:四层说:物态、制度、行为、心态 2.狭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精神)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文化的涵义 1.文化释义 文-纹-自然美 《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文字中“观鸟兽之文”,就是指观察鸟兽身上的各色交错的纹理。这段文字说明,我们的祖先包牺氏重视观察自然与人类自身,从自然界与人类自身领悟道理,概括为“八卦”来通天地万物之神妙,来分类归纳万事万物的情状。 文-纹理-引申 引申为文字、文章,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 。 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化字释义 化-易-变-化-教化。 “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二是生成(《易·系辞下》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中的“化”即生成),三是造化(《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易经 化学 化得了 后来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等。“化”字的引申义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相近的是“教化”,也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潜移默化”。 “文”与“化”并联使用(但不是一个整词) 最早见于《易·贲卦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P2 )。 日月往来,阴阳并陈,刚柔交错成文,这就叫作“天文”。文化教育旨在使人行当所行,止当所止,这就叫做“人文”。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 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天文”,既指“自然变化规律”,也指“人对自然变化规律的认识”。 这里所说的“人文”,既指社会变化规律,也指人对人伦社会规律的认识。 “天文”、“人文”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注意:这段文字中“文”与“化”分开使用,但整段文字强调的是“以 人文教化天下百姓。”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意。 文化成词 西汉以后,“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