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15 古代诗歌阅读 3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15 古代诗歌阅读 3 Word版含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点强化训练十五 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 (时间:40分钟)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解析:词的上片前三句写“聚”,写出了相聚时的情景;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的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作用不言自明。 (2)(考点题)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 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词所用手法有比喻、化用。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运用”的手法,答出“比喻”即可,要注意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 何 逊 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 答案: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解析:本诗所表现的是离别之情,着一“笑”字实际是说强颜欢笑,使离愁更深。 (2)(考点题)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观点一)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观点二)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地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解析:本题主要是谈谈自己对颈联的理解,观点不求唯一,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盆 池 韩 愈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简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 答: 答案:小荷、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立”,两物相依,将自然界的和谐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自然界的无限生机照亮全诗。 解析:先在脑中想象“蜻蜓立荷尖”的图画,再延伸开去,揣摩这幅画的意蕴。 (2)(考点题)简要说明《盆池》和《小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 答案:《盆池》取材小,而诗人从大处落笔,以小见大,用大手笔写小景致。《小池》则刻画精细,小荷蜻蜓浓缩为“盆景”,大中见小。 解析:解答本题需对比鉴赏。一个从大处去写,“天影共青青”“涵泳几多星”;一个从小处去写,抓细节“蜻蜓立荷尖”。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夜归临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 (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答案:此句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以及无法解脱而又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般而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通过意象(景物)或借助关键词(例如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来品味。在作答本题时,考生可结合“恨”字,写出作者“恨”什么,想要“忘却”的又是什么。因为苏轼是考生熟知的词人,虽然题目没有给出必要的注解,但在回答作者心境时,考生还是要结合作者的相关经历作答。 (2)(考点题)有人说“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相融)。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这一句描写的是深夜江上风平浪静的情景,此时的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寄情自然,实现精神解放(心灵自由)的遐想。眼前之景其实象征着作者所追求的那个宁静、安谧、自由的理想境界。(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要求考生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进行鉴赏,在答题时考生可以按照情景交融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结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aoyuguanlij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