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一直牵挂着利比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的心一直牵挂着利比亚.doc

我的心一直牵挂着利比亚   近一段时间来,利比亚战事和日本的地震、海啸与核辐射灾害一样,让人揪心。午夜,看着电视屏幕上随着法、英、美等多国部队的军机、战舰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和米苏拉塔、班加西等城市投掷与发射的炸弹、巡航导弹爆炸时腾起的烟柱、火光;街头断墙残壁间卷着烟尘呼啸而去的急救车;老人、妇女、儿童惊恐又悲愤的目光……我的心不由得又缩紧了。由于牵挂着利比亚朋友和他们家人的平安,以致难以入睡。   我是2002年4月随对外友协代表团赴利比亚访问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那是我第―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访问利比亚。利比亚是地中海流域的文明古国,首都的黎波里和黎巴嫩北部省城的黎波里同名,它们都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人在公元前7世纪原腓尼基人组建的相邻的三个城邦的基础上建造的新城,取名同为的黎波里,意即“三座城”。由于它们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俗称“东的黎波里”与“西的黎波里”,是当时地中海沿岸赫赫有名的两座姊妹城市,也是地中海东、西辉映的两颗明珠。上世纪80年代,我们在黎巴嫩工作,拜访“东的黎波里”时,就曾期盼着什么时候也能看看“西的黎波里”。90年代初,我们奉调埃及工作时,去利比亚并不困难,因为利比亚东临埃及。但由于自1988年“洛克比空难”以来,利比亚遭国际封锁、制裁,去利比亚各城市的民航班机统统被取消,直至我们离任,也未解禁,失去了去利比亚的机会。所以,对这次有机会去利比亚访问、交流也就格外珍惜。   记得当飞机飞临的黎波里国际机场上空,电视屏上显示室外气温已高达摄氏39度。凭窗俯瞰,全不似想象中的蓝天、碧海、白城、绿树,只见灰蒙蒙的沙丘上,一片片椰枣林、橄榄林,也是灰蒙蒙的。迈出机舱,热浪薰风,扑面而来。原来,北非4月己进入“五旬风”季节,即从南部撒哈拉沙漠刮起的劲风,往往持续50天之久,而我们正巧赶上。想起一周前,途经伊斯坦布尔时,气温只有摄氏8度,冷风细雨中,只限未带御寒衣。而此刻一下子同这样酷热天气“亲密接触”,似乎还缺少思想准备。   利比亚方面对我们到访十分重视,我们刚到机场,便受到政府与民间机构负责人的热情接待。以至在前往的黎波里市区的路上,望着车窗外沙尘中临风摇曳的椰枣树、橄榄树时,忽然想:这刚交4月就刮起的“五旬风”,不正像热情、豪爽的主人,从南部撒哈拉沙漠中匆匆赶来,欢迎我们这些远客吗?   “西的黎波型”位于利比亚西北部,北濒地中海,南邻撒哈拉大沙漠,是碧海、黄沙之间的一片绿洲。公元前7世纪,腓尼基人自地中海东岸来到这里,在这片绿色的海岬上相继建起了组成迦太基东部省份的奥伊阿、拉布奇和塞卜拉泰三个城邦。公元146年罗马帝国占领后,将这三座紧邻的城邦,联合组建起一座像“东的黎波里”那样的新城。最初的三个城邦中,拉布奇与塞卜拉泰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毁于地震与兵燹之灾,只留下一片废墟供人凭吊……唯有奥伊阿,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仍沿用着的黎波里这个古老名称,穿过岁月烟尘,走到今天。   值得指出的是,自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到达北非之后,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得以在这片土地上迅速传播与发展。此后,的黎波里虽然先后被西班牙、土耳其、意大利、英国所统治,它却像“东的黎波里”一样,一直保持着阿拉伯传统属性与风格,是一座富有伊斯兰宗教与文化特色的城市。像“东的黎波里”一样,“西的黎波里”市区规划也分新、旧城区。从市政建设的现代化程度与规模看,似乎比我们熟悉的开罗、大马士革、贝鲁特、安曼等其它阿拉伯国家首都低好几个档次,甚至多少显得有些“寒酸”。与近年飞速发展又处处冒尖的“新贵”卡塔尔、阿联酋的首都多哈、阿布扎比相比,自然相差更远。然而,利比亚人引为自豪的是:他们这些略显“寒酸”的市政大楼、商业街,和一幢幢公寓楼群后面,却没有其它阿拉伯国家首都掩藏在那些现代化高层建筑和豪华宅邸后面,那些破旧、肮脏、噪杂、拥挤的“棚户区”与贫民窟。自1969年卡扎菲领导的“9?1革命”推翻伊德里斯王朝之后,利比亚市政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政府依靠丰厚的石油收入,实行免费医疗、教育。并通过私建、公建并举,改善了人民居住条件。我们在的黎波里、胡姆斯、米苏拉塔等城市看到,宽阔、平坦的街道两旁,多是高不过五、六层的政府办公楼、旅馆、商店,和一片片白墙绿门窗的私人宅邸与公寓楼群,实用、整洁、素雅,而绝不张扬、虚浮与奢华,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由于“洛克比空难”导致的长期封锁、制裁,使利比亚成了国际社会的弃儿。对利比亚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滞后与闭塞,也是显而易见的。尽管1973年卡扎菲提出“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共产主义”的“世界第三理论”和1977年3月发表《人民权力宣言》,宣告利比亚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众时代”。他宣扬的这种伊斯兰“绿色革命”的理念,和辑录他的“世界第三理论”的“绿皮书”,在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